PNAS:浙大张国平证实中国西藏也是大麦起源地
中外合作的一项新研究证实,现代大麦基因组有两个起源地,除了如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等国所处的中东“肥沃月湾”地区外,中国西藏及周边地区也是栽培大麦的一个重要起源中心。
这项研究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负责研究的浙江大学张国平教授表示,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学者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陆续采集到大量野生大麦,并根据形态学、细胞学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该地区是栽培大麦的一个起源中心的观点,但由于缺乏足够科学证据而未被国际同行认可。
在新研究中,张国平等人与以色列等国同行利用全基因组覆盖尺度的分子标记,对75个中东和95个西藏野生大麦材料以及世界各地的栽培大麦代表性品种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东和西藏野生大麦分别归属于两个大的类群,它们大约在276万年前开始分化。
研究团队还进一步比较了东亚和地中海周边地区栽培大麦与中东和西藏野生大麦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广泛种植的青稞(裸大麦)与中东野生大麦及其他地区的栽培大麦品种遗传关系较远,而与西藏野生大麦具有较强的遗传相似性,这证明中国的六棱裸大麦直接起源于西藏野生大麦。
张国平说:“我们发现,现代栽培大麦基因组同时源于中东肥沃月湾和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野生大麦,且总体上两地的野生大麦基因组对栽培大麦基因组的贡献相当,但两者的染色体有显著差异。”
他说,这一研究不仅结束了多年来国际上关于西藏野生大麦的争论,在作物资源创新与育种上,西藏野生大麦的遗传多样性也比中东野生大麦更为丰富,可为大麦及其他禾谷类作物的抗逆育种提供独特的基因资源。
近年来,张国平等人开展了对西藏野生大麦优异种质的鉴定与筛选,目前已获得了一批对盐、酸、旱等条件具有很强耐性以及在麦芽品质性状方面表现特异的材料。
张国平说:“显然,新研究对于拓宽作物遗传资源的发掘渠道、创新优异种质资源、突破育种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大麦是世界第四大谷类作物,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主要用于啤酒、饲料生产,少量作为粮食消费。在中国藏族集居地区,大麦(青稞)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