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粮食生产“连年增”的奥秘

寿县“一山三水六分田”,历史上为军垦民屯之地,物产丰富,国土面积2948平方公里,耕地185.4万亩,农产品以稻、麦、油为主,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和全省前列,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被国家确定为水稻、小麦优势产区,截至2013年寿县粮食生产已连续十年增长,八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4年午季全县173.6万亩小麦再获丰收,单产突破450公斤,总产达78.3万吨,单产、总产分别较上年增长2.3%和4.8%,为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奠定了基础。

寿县粮食生产为何能实现“连年增”?县农委党组成员、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戚士章道出了其中奥秘。

政策、资金投入保动力。全面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保险以及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2013年共发放各类补贴资金4.5亿元,农业保险农作物理赔6100多万元。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寿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寿县农业招商政策导则》等文件,着眼大局,科学统筹,强化措施,全力保障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增长。2013年,为抗击夏季特大旱灾和高温热害,全县共投入抗旱资金4357万元,其中市县级财政拨款425万元,群众自筹3932万元;投入冬修资金1500万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利用700万元小麦高产攻关资金和865万元小麦“一喷三防”资金采购药肥用于小麦生产物化补贴,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为夺取今年午季小麦丰产丰收提供了保障。2013年县财政还拿出育秧工厂建设专项资金300万元,配合省财政投入的200万元,招标采购播种流水线、硬盘等配套物资,无偿发放到各育秧工厂,示范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利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专项资金350万元和病虫害防控资金85万元,采购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药肥,发放至核心示范区;运用干旱补改种和病虫害防控资金218万元,投入水稻灾后恢复生产。2014年各种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已达3379万元。其中水稻育秧工厂建设资金700万元,小麦“一喷三防”资金1400万元,小麦高产攻关资金700万元,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资金350万元,农业高产创建资金169万元,植保资金60万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资金195万元。

粮食生产“三大行动”见效力。在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两大行动实施过程中,寿县集成配套技术,主攻大镇、大片、大户建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面上落实关键技术措施。为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县政府连续8年设立100万元以上以奖代补基金,对成效显著的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技术人员实施奖励,有效调动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2013年,利用支农项目资金公开招标采购205万亩用量的新型农药、叶面肥,投放到全县各个示范区,由国元植保专业服务队开展小麦、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统防统治示范区内,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使用覆盖率100%,病虫害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和95%以上。

农业项目拉动添助力。加大农业项目谋划力度,利用农业目为粮食生产添油助力。2013年,农业项目谋划小组共谋划小麦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粮规划田间工程、基本口粮田建设、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以及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139个,总投资60.18亿元。2014年上半年已谋划农业项目61个,总投资40.26亿元,其中开工建设的窑口镇小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投资3545万元;保义镇增粮规划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茶庵镇基本口粮田建设,总投资565.2万元。为寿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增添了后劲。

订单生产与示范基地建设出引力。建成现代农业粮食小区37个,规模生产基地68万亩。建立8个万亩小麦高产创建和6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在正阳关镇和堰口镇实施农业部整乡镇推进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建立7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和35万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发展粮食订单面积170万亩,其中安徽远翔等20家龙头企业共建立优质粮订单基地160万亩,实现了粮食产的好、卖的俏,极大调动了种粮农民和从事粮食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

探索创新机制增活力。一是创立国元植保三级网络专业化服务机制。2010年与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合作,在全省率先试点,建立植保三级专业化服务网络,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关口前移,变灾后理赔为生产中防灾减灾。经过5年的运转,已形成完善的运转服务机制,实现了水稻、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减少了用药次数,降低了防治成本,提高了防治效果,这种机制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在全国植保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二是推行机械化育插秧预约生产市场化运作机制。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或种植大户中,筛选具备开展社会化服务能力的作为育秧工厂和示范片承包人,支持建立机械化育秧工厂,工厂与农户签订订单,开展机械化育插秧社会化服务,形成了适应本地的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机制,机插秧技术得到快速普及,应用面积已达水稻生产面积的四层以上。三是创新优质稻米生产全程跟踪服务机制。与荃银高科种业、燕之坊、金润米业、辉隆集团合作,按照“政府引导、项目配套、群众自愿、整村推进、统一供种、全程服务、订单收购”的原则,创建30万亩优质稻米绿色食品基地,主推优质水稻品种,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在单产、品质、效益上突破。四是建立院县共建科技创新推广机制。县政府与省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订框架协议,合作事项达13项,建立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4个,推进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通过合作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粮食生产上的技术难题,增加了技术储备,提升了科学种田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推广农事代理服务机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田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大中型农机手开展农事代理活动,帮助缺劳力户代理田间农活,既解除了这部分家庭忙收、忙种、忙栽插的后顾之忧,同时高效的服务及低价的收费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六是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建立了县领导和县直部门联系帮扶种粮大户制度,加强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截至2014年6月,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77.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7%,其中:100亩以上424户,500亩以上72户,1000亩以上40户,3000亩以上7户。2013年共兑现土地流转奖补资金19万元。

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不乏力。一是加强良种推广应用。每年通过试验种植等方式,确定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主推品种和主推生产技术,其中通过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在全县全覆盖统一供种,小麦主推品种覆盖率达100%。水稻主推品种覆盖率达86%以上,全县粮食作物主推品种综合覆盖率93%以上,推广良种良法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以上。二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土壤测试和 肥料 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 作物 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 肥料效应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指导农民科学施肥。2013年县农业部门共采集测试土壤样品711个,研制施肥配方15个,推广应用配方肥4.435万吨,培训农民技术骨干4600人次,培训及入户指导农民35万人次,发放配方施肥卡35万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360万亩次。三是推广轻简栽培技术。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小麦机条播、机开沟技术。小麦突出抓好科学播种等四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水稻重点推行“三系”品种为“两系”优质超级稻和粳稻品种等“六改”技术。全县水稻和小麦科学播种、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四是农机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4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18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13.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100 台,拖拉机变型运输机4600 台,联合收割机6700 台,水稻插秧机710 台,配套农机具13.3 万台。机耕率已达100%,稻、麦收获全程机械化,油菜收获机械化逐步普及,2014年投入油菜收割机140台,机收油菜1万亩。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迅猛,全县已建设标准化育秧工厂71座,其中省级25座、市级46座。2014年水稻集中育秧7500亩,机插秧应用面积75万亩,占全县水稻生产面积的44%。五是强化专业化服务。组织全县192名农技、农机技术指导员开展包村联户,每人每季承包20亩以上种田大户10户,每户辐射20户,建立科技示范户1920户,带动全县38400户;建立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植保专业服务网络,其中建成县级植保服务中心1个、乡镇植保服务大队25个、村级植保专业服务队268个,利用10115台机动喷雾器,开展统防统治全覆盖社会化服务。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培养懂管理、会经营、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业发展活力,造就了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3年底,全县仅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达319家,为粮食生产连年上台阶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撑。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勤劳智慧的寿县人民正在用双手创造着淮畔粮仓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