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咀嚼类害虫防控岗位专家到昆明试验站

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咀嚼类害虫防控岗位专家史树森教授的指导下,2013-2014年昆明试验站利用史树森教授提供的大豆食心虫和豆荚螟性诱剂开展了两种相应虫情的监测工作。

2014年8月11-15日,岗位专家史树森教授携2名团队成员在昆明试验站站长王铁军研究员和团队成员的陪同下先后到云南省易门县的米苴和浦贝,嵩明的小街和曲靖的茨营、越州、三宝等地开展对大豆害虫种类和危害情况的调研,并采集了各地害虫的样本。

云南大豆害虫包括了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和软体动物等害虫约29种。发生特点:苗期以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蟋蟀、地甲等,食叶类害虫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等为主,花荚期至成熟期以椿象类、叶甲、烟粉虱、叶蝉、蛴螬、高隆象等为主,害虫发生面积广,危害时期长,而且品种间的差异较大,其它虫类局部差异大。针对大豆食心虫和豆荚螟2年监测结果发现,云南省的这两种蛀荚类害虫发生相对较轻。

通过本次虫情发生及危害情况的调研,并结合近几年昆明试验站负责植保的团队成员的调查整理结果史树森教授认为,云南的害虫不仅种类丰富,发生面积广,而且危害时期长,建议进一步加强岗站对接与合作,在云南建立大豆害虫观测点,对害虫的种类,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等进行观测、跟踪,为南方大豆害虫的防控奠定基础。同时,在防治上,遵循以预防为主,植物检疫为基础,栽培方法为手段,合理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将虫害控制在不成灾水平,从生产全局和生态总体出发,原则就是协调措施,减少矛盾;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力求兼治,化繁为简;其目的就是达到经济、安全、简便、有效的防治效果。(王丽娟;审核:李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