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首都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导语·中国大田网】北京玉米不仅产量大幅度提升,而且质优价高,不但在京郊大面积种植,并在其它省、市、地区得到推广,深受市场欢迎。北京玉米生产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与京郊玉米高产创建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的开展息息相关。
玉米是北京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十一五”期间,京郊玉米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200万亩以上,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然而,昔日玉米产量低、品质差,是京郊农民不得不种植的“伤心粮”。而今天,北京玉米不仅产量大幅度提升,而且质优价高,不但在京郊大面积种植,并在其它省、市、地区得到推广,深受市场欢迎。北京玉米生产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与京郊玉米高产创建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的开展息息相关。
京郊玉米高产创建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既是落实农业部发出的《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工作方案》通知的要求,又是北京市玉米生产的自身发展需要。该项目通过调动与整合各级政府、科研、农技推广及相关企业的力量,提高了北京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自给水平,增加了京郊农民经济收入。5年来,已累计建立核心示范区94.7万亩,带动551.4万亩,创10亩春玉米单产1117.3公斤、130亩夏玉米单产814.3公斤高产纪录;技术覆盖率达83.3%,累计增产玉米4.34亿公斤,总增收8.69亿元;在节能减排、改善本市生态环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本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北京市粮食产业发展,为玉米单产稳定在全国中上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京郊玉米高产创建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是根据北京市玉米高产创建目标和生产上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确定以增密为核心的“一增、二改、三提高”技术方案,集成建立了京郊玉米高产创建技术体系。“一增”:在更新品种及培肥地力的前提下,实现种植密度在目前平均3500株/亩的基础上合理增加500株/亩~1000株/亩,力争收获穗数取得突破。“二改”:一是改种耐密型品种,重点推广适宜京郊应用的“京单28”、“京玉11”、“郑单958”等高产耐密型品种;二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和施用有机肥的推广力度,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品种需肥特点实现平衡施肥,力争实现肥料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基础地力提高1个等级。“三提高”:一是提高土壤水分及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强化实施“雨养节水玉米科技示范推广工程”,通过应用秸秆覆盖、适时抢墒等雨免耕播种、深播浅盖、播后镇压提墒、缓释肥一次性底深施及保水制剂等技术,充分挖掘玉米自身的抗旱遗传潜力,促进玉米的生长与自然雨、热同步协调,实现玉米无(少)灌溉管理,并达到高产稳产;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机化水平,更新及完善玉米生产全程机械作业农机具,特别是加强深松土和玉米收获机具的配套;三是提高农田景观化程度,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实现农田周年覆盖,提高冬春季节农田绿色覆盖度及作物生长的整齐度。
该项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合北京市玉米生产特点,通过调动整合推广、科研、气象、企业等力量,集成创建了玉米高产技术和建设了规模化高标准示范区,推进玉米高新增产技术快速转化,促进增产实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具有北京市特色的实施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方法。
二是项目以创高产和提效益为目标,在充分调研京郊玉米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将现有实用增产技术科学组装配套,集成创建了适宜北京地区
的玉米高产创建技术体系,从技术上支撑京郊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取得高产高效。
三是为加强后备技术跟进,开展了现代新型增密技术、后续品种筛选、滴灌施肥技术、超高产技术集成等新型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了小规模高产攻关,取得了春、夏玉米历史新纪录,为京郊玉米高产创持续开展并取得实效奠定了技术基础。
四是项目建立了“建核心示范区、以点带面辐射、综合技术服务、实施高产竞赛、建立完善气象灾害指标体系等方法和措施、建立考核机制”形成了京郊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扩散体系,有效地保证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取得实效。
2013年9月26日,北京市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鉴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和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经质询和讨论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技术成果先进性、实用性突出,在技术集成配套与技术推广服务机制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总体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单粒播种技术及气候灾害预警体系具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