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价收储政策导致粮食库存高企

记者从多方获悉,由于国际粮价偏低,导致大量外国粮食进口,加之国内丰收,使得国内粮食库存充裕,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爆满,南方地区库存也很多。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安全与自给一直是国家头等大事。这也是政府对部分粮油进行收储,以及部分粮谷实行进口配额的根本出发点。

棉花的情况最为典型。为了保护棉农国内棉花种植,国家一直实施每吨20000元左右的收储价,而近年来国际棉花价格只有每吨13000-15000元/吨左右,这造成了进口棉花的增加,纺织企业大量采用进口棉花。其结果是,在过去的两个棉花年度,国内棉花库存增加约800万吨,再加上本年度增加的数量,保守估计国内的棉花库存将超过1000万吨。

资深农业分析师刘春芳告诉记者,全球一年的棉花总消费量不过2400万吨,其中我国一年的消费量也不过800万吨。我国1000多万吨的库存已经让全球棉市难以承受,成为抑制全球棉价的主要因素。

收储制度在实行了差不多10年之后,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造成了粮食库存增多和境内外粮食差价大的问题。据介绍,截至2013年底,我国拥有粮食仓储企业1.9万个,仓容总量超过3亿吨,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100倍。目前国内玉米和水稻库存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个别品种的库存量甚至达全年产量的60%-70%。

新湖期货期货研究所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托市收储政策是2004年开始实行的,是为了调整市场、保护农民利益的临时政策,当时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随着实施的时间越来越长,也需要相应地做一些改变。这个政策需要完善。”

据记者了解,这个本来旨在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并没有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并且,这种补贴是按承包地“账面”补贴,一些实际租种流转耕地的农民拿不到补贴。因为种地收入低,离开田地的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使得“谁来种田”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泰国也实行收储政策,结果导致国内米价高抬,出口也很难。

农业部贸促中心主任倪洪兴表示,目前粮食库存已难以消化,随着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拉大,临时收储政策将难以持续,未来将做调整,强化企业作用。

多位农业专家指出,要尽快调整粮食收储政策,理顺粮食价格机制。据悉,国家正在调研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以大米为例,卓创分析认为,大米是我国最大的口粮,因此对水稻的价格保护制度暂时不能取消。不过考虑到稻谷最低保护价格制度的弊端,因此未来3-5年内稻谷政策将向目标价格制度转变,既要确保水稻最低保护价格,国家可以不定期托市收购;另外又要通过各方面补贴或者科技兴农,降低农民种地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