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导语·中国大田网龙江熟,天下足。2008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量以年均近100亿斤的速度增加,先后跨越了700亿、800亿、900亿、1000亿、1100亿和1200亿6个百亿斤台阶,粮食总产量、新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初秋的三江平原,绿浪翻滚,一望无际的稻田长势喜人。

龙江熟,天下足。2008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量以年均近100亿斤的速度增加,先后跨越了700亿、800亿、900亿、1000亿、1100亿和1200亿6个百亿斤台阶,粮食总产量、新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中国人每10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说,抓住国务院批复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历史机遇,黑龙江正努力从产粮大省迈向农业强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合作共赢

黑龙江是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农民致富门道少,如何实现“中华大粮仓”与“自家小钱库”的双赢?

“要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就得先让农业成为体面而又赚钱的职业,让各种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合作共赢”,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

克山县仁发合作社的发展佐证了王忠林的“判断”。合作社成立之初的2009年,7户入社社员租种土地1100亩,还连不成片,大机械派不上用场,只好雇“小四轮”耕作,当年亏损187万元。经过几年发展,去年入社农民2436户,土地50159亩,实现总收入1.05亿元,社员每亩分红922元,是未入社农民种地收益的2倍以上。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面积5700多万亩,同比增长12%。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63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38元,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10名。

大水利大农机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黑龙江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是很高;水利工程建设相对滞后,1亿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制约了黑龙江农业发展。

2009年,黑龙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战”打响了。仅2009年到2012年,黑龙江就累计投资350多亿元,开工建设西部松嫩平原地区林甸、富裕等5个灌区工程建设和东部三江平原地区14个大中型灌区工程,新增灌溉面积400多万亩,降低了西旱东涝的危害,确保了粮食高产稳产。

“凯斯9120收获机是世界顶级收获机,20小时可收获大豆1420亩,收获玉米1200亩。目前全球只有11台,我国仅有2台,其中1台就在我们农场。”鹤山农场党委书记徐志刚说。

大型农机把农户“解放”出来了。去年全省田间综合作业机械化程度达92.97%,机耕、机播和综合机械化程度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科技成为现代化农业助推器

“水稻智能催芽和大棚育秧可争抢积温200℃以上,在提升稻米品质的同时,促进亩均增产约15%。”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说,2013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62.5%,科技成果转化率近80%,科技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助推器。

目前,黑龙江水稻智能化催芽和大棚化育秧比例分别达86.4%和69.4%,实现了提早扣棚、智能催芽、培育壮秧,为水稻创高产、提品质提供了保障。

“多亏了农技员及时指导,帮我家治好了玉米螟,要不我家30多亩玉米就要赔惨了”,尚志市帽儿山镇太平村村民王奇说。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专业化防治服务队5000个,每年玉米螟、稻瘟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均超过5000万亩,年减少粮食损失超百亿公斤。

产业化经营助推农业向“绿”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黑龙江省省长陆昊欣喜中不乏冷静。

如何补齐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块短板?“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韩冬炎说,在粮食主产区发展食品工业,就地加工能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和食品价格,加强从种植到收购、从加工到销售全程监控,实现质量全程可追溯,更好保证食品安全。

黑龙江一些全国产粮大县正向绿色食品产业强县迈进。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肇州县杏山工业园区,两年入驻长春皓月、江苏雨润、山东六和等项目55个。项目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70亿元,将拉动全县工业经济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

“要想保健康,吃在黑龙江”,这句俏皮话是社会各界对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褒奖。目前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200万亩以上,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和面积均居全国各省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