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打造粮食生产新优势

导语·中国大田网近年来,衡阳市把培育粮食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解决“将来谁种粮”的根本出路,目前全市30亩以上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增加到3.98万个,增178%,流转水田面积占耕地比从21.3%增加到34.6%,为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和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衡阳市把培育粮食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解决“将来谁种粮”的根本出路,目前全市30亩以上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增加到3.98万个,增178%,流转水田面积占耕地比从21.3%增加到34.6%,为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和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注重规划引导。出台了《衡阳市粮食生产规划(2014-2018年)》,着力实施“十百千万”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培育工程,要求从2014年起每个县市每年新增粮食生产经营龙头企业1家以上,每个乡镇新增服务农户在100户以上粮食专业合作组织1个以上,粮食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1户以上,每个村新增30亩以上粮食生产专业大户1户以上,让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重点用于奖励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各县(市)区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支持政策,如衡阳县、常宁市对流转50亩以上的种植双季稻的新型主体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放扶持资金150元/亩,衡南县通过政府采购对部分规模较大的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发放双季稻种子并每亩补助40元。

三是大力推广“一流转五服务”工程。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村金融与风险防范服务、农民素质提升服务和农村市场运行服务,特别是在土地流转上,总结推广基层涌现出来的“安邦模式”、“洲陂模式”、“东冠模式”“大广模式”等土地流转模式,并积极探索土地托管、股田制、村组集中式、信托等流转新模式,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大户流转水田面积达到160.5万亩,比2010年增62.5%。

四是突出科技支撑。全市组建了130多个技术服务队,对50亩以上的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实行定点联系服务,100亩以上的安排专人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注重在粮食新型经营主体中集成推广集中育秧、超级稻、水稻全程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安全齐穗等关键增产技术,全省测土配方施肥、三熟制油菜机械化栽培、南方超级稻及早稻机插秧等现场会相继有我市召开,粮食新型经营主体的产能明显提升,目前全市规模种粮户生产的粮食生产量占到了全市粮食总量的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