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系列报道:生态修复 还河道清澈
如何治理好三垟湿地这个温州市的“绿肾”,还温州市民一个安全的水体环境和生存环境,这让人费尽心思。温州市生态园管委会、浙江绿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我院酶与发酵工程研究室的汤江武专家团队,合力开展生态拦污,生物治污技术的研发、创新,并不断在实践运用中改进和提高,采用了微生物强化修复工程、生态浮岛水生植物修复工程、污染源拦截系统等技术,对25条连通河段进行了生态修复、污染源拦截及河道造景,收到了明显地改善水系的效果,为河道生态修复与治理做出了示范和样板。
利用微生物强化河道修复
在治理工程中,科技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汤江武研究团队经过筛选、驯化,研发出的适应温州三垟湿地修复的微生物菌剂。在治理工程开始后,在水温适宜天气较好的情况下,分多批次向水体中投入微生物制剂BRM001、BRM002、BRM003。其中微生物制剂BRM001,该菌种为光能异氧型细菌,能高效利用小分子有机物、氧化降解氨氮、硫化物等污染物,从而降低水体中COD、NH4+-N浓度,有效地减轻臭味,改善了水质。在有了第一步水质改善的基础上,在水体投入微生物制剂BRM002,该菌剂为复合型芽孢类菌剂,能迅速降解水中有机物,并具降解残渣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快速地降低水体中的COD。在项目的后期,投入微生物制剂BRM003,BRM003具有较强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加速水体NH4+-N的降解和转化,促进氮素的去除。同时,在微生物制剂投加后,各河段各投加生物增效剂,更有效地促进了净水微生物的生长,增强了水质净化的效果。经微生物强化修复之后,水体氨氮、总氮显著下降。在治理之初,需每2-3天喷洒一次微生物菌剂,目前,只要每2-3周喷洒一次,基本能保持水体净度。
建立污染源生态拦截系统
水体治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且水体是一个流动的体系,微生物制剂的净化作用也只能用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在流动和相互交叉的区域,是无法完成区域的净化治理的。为此,汤江武团队科技人员与合作公司技术人员想尽了办法。为了给温州湿地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他们在治理区域的25条污染源入口河段,设置以吸附微生物修复剂的生态基和组合填料为主体的污染源拦截系统。在河段两侧设置组合填料,上端种植水生植物,从两端向河中间填充,中央预留航道,航道下摆放生态基软性材料。分别利用了生态基和组合填料固定化微生物的高效降解作用及材料本身的吸附作用,在水体中形成了生物膜,有效地拦截了外来污染。我们在湿地的入口处,均看了这样的绿色拦截坝,在坝的内外看到了明显不同的水体,一边是污染极其严重,一边则是渐渐清澈的水体,生态拦截系统效果一目了然!
利用生态浮岛水生植物修复水体
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采取微生物治理修复的同时,他们还采用了植物生态修复的方法,即利用植物的吸收功能,吸收水体的有机物、营养成份,减少水体的富营养状况。他们在25条河道两侧设置生态浮岛,种植了美人蕉、路易斯安娜鸢尾、旱伞草及聚草等水生植物,在形成河道景观美化水体环境的同时,有效地利用了植物吸收降解污染物,达到了水体净化及污染拦截的效果,实现了兼顾水体景观和生态修复的目的。在三垟湿地的河道边有许多半月型的绿岛,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是以岛养岛,把生长出来的植物割下来后,在其他河道上设立新的河岛,进行植物修复。别小看了这个岛,技术人员是经过多次的试验和实践,在绿岛大小设置、材料固定、植物种类选择等方面才有了好的方法和结果。
通过微生物强化修复工程、生态浮岛水生植物修复工程、污染源拦截系统等技术,三垟湿地内治理区域水体异味现象完全消除,透明度平均提高了30 cm以上;NH4+-N平均去除率达到25%以上;总氮平均去除率达到20%以上;CODMn均下降至10 mg/L以下,水体恢复一定的自净能力,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生态浮岛等景观还兼顾了河道景观和生态修复。
河旁边的垂钓者笑着说,原来在河边钓鱼,水是有臭味的,闻着不舒服,现在好了,水干净了,也不臭了,可以舒服地钓鱼了。垂钓者还希望这水会越来越干净,能够下河游泳。在看到希望的同时,另外一边却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在一个住宅区的河边,一些污水还在直接往河道里排,汤江武表示,他们团队正在研发点源污染治理技术,把难以截污纳管的污染源的直排污水,经治理后再排入江河,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进一步侵害,切实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党群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