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进口量激增 应加快农业保护制度的改革力度

今年以来,中国谷物进口特别是小麦进口明显提速。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在内的我国谷物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0%。另据统计,7月,中国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56万吨,比上月多26万吨。这引起国内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我国是人口大国,13亿人口的口粮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粮食安全的保障是其他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活动有序进展的基础。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表示,近两年我国谷物进口量都呈现增长的情况,但是今年增幅如此巨大确实让人有所担心。进口量增加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表现,国内需求大幅增长,供给没有跟上,则导致进口量需求的增长,这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政府层面消息认为我国库存充足,不是供给短缺的问题,而是我国粮价比进口粮到岸价还高,进口粮的品质也有保障,导致粮商更愿意通过进口倒卖来获取内外粮食差价,促使进口粮数量增长,这一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更多的还是应该从我国粮食供给以及粮食流通渠道方面分析。我国粮食安全总体上仍然处于安全水平,但是市场化程度不高,粮食竞争力不强,在市场经济中依然缺乏抗风险能力。

政府统计给出的消息表现为,目前中国粮食丰收,仓廪充实。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包括谷物和大豆在内的全年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中国夏粮实现“十一连增”,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660万吨,比上年增加475万吨,增长3.6%。从粮食库存看,,截至2013年底,我国拥有遍布城乡的各类粮食仓储企业1.9万个,仓容总量超过3亿吨,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100倍。

这样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逐年攀升,有足够的力量实现自给自足,而且粮食储藏丰富足以应对任何突发事件,然而市场上,我国自产的粮食却没有任何价格优势。自产粮食价格高,中储粮收购的高价粮只能在仓库中呆着而难以在市场上流通。除了价格高,不具有竞争力外,一些地方仓储为了得到国家补贴(国家按照储藏粮食的数量来发放补贴)也有阻拦粮食出库的冲动,这进一步增加了仓储粮食面向市场销售的难题。而加工企业仍然面临高价购买原材料的困境,而且由于国家的统一收储,农民播种的粮食品种大多一样,粮食的品质无法有效区分,一些高品质粮食如“强筋”、“弱筋”小麦难以在国内满足需求,也只有通过进口来实现。

据悉,去年11月以来,小麦国内市场价格已连续9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目前国际小麦离岸价加上各种费用到境后,比国产小麦市价便宜10%左右。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开始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国内外差价使国内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认为,发达国家粮食科技水平高、机械化程度深,粮食生产成本比我国低几成,且政府对粮食进行高额补贴,使农民收入较有保障。同时农民根据国家的总体预测来播种农作物,粮食产销顺畅,渠道明晰,粮食价格随行就市,市场化程度高;而我国虽然也对农作物进行补贴,但是由国家收储,成本高、流通不畅,产品品质差别小,粮食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虽然丰收但是市场流通难,且不能满足高端粮食制作的需要。未来粮食生产改革,需要放开市场端,加强生产端的补贴。

国储粮食市场消化不畅,政府应该从大局考虑,加快农业保护制度的改革力度,改善我国粮食补贴制度,促进粮食的市场化运作。国家已经在大豆等产品上实施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尽量减少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直接干预,不收储,而是随行就市的售卖,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补贴,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则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有利于大豆的市场化运作,也能减少政府收储成本。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等方式,尽可能放缓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保持国内稻谷和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