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国际传热界最高奖

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国际传热界最高奖

清华新闻网8月20日电 近日,在日本京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14国际传热大会上,清华大学刘静教授获得国际传热界最高奖项之一:威廉 伯格奖(The William Begell Medal),他并以“通向恶性肿瘤靶向冷冻或热消融治疗的途径:生物体系内热量的精准输运”为题作了45分钟大会主题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国际传热界最高奖项和荣誉。

图为刘静教授从Begell House副总裁Vivian Wang女士手中接过威廉 伯格奖牌。

国际传热大会历史悠久,每四年举办一次,是目前国际传热学界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会议,被誉为国际传热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该会起源于1951年,到今年已召开了15届;2014届大会我国共有超过200位学者参会,人数达到空前规模,有关报告给业界留下深刻印象。中国传热界知名学者过增元院士、郑平院士、陶文铨院士以及众多知名教授及年轻学者等悉数参加,其中过增元院士、郑平院士还分别作了45分钟大会主题报告并产生较大反响。经过激烈竞争,第16届大会将于4年后2018年在中国北京举行。

威廉 伯格奖由国际传热传质中心(ICHMT)执行委员会、国际传热大会理事会(AIHTC)及Begell House出版社共同设立,今年为第二届颁发,旨在纪念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教授、著名学术出版机构Begell House和Hemisphere的创建者William Begell博士。获奖者系从每届国际传热大会经提名并最终遴选的全球所有45分钟大会主题报告人中选出。

刘静教授1992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同时获得热能工程系燃气轮机专业工学士学位及物理系现代应用物理专业理学士学位,同年直攻博士,并于1996年2月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此后曾为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后及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他29岁时即入选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于1999年6月从美国回国创建了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生物与医学实验室,后于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11月起先后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双聘教授及百人计划教授。

刘静教授长期致力于工程热物理与医疗健康、电子信息及能源技术领域的交叉问题研究,并取得系列开创性成果,相应工作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生物传热学研究上,他在若干新方向的提出、理论构建及技术发明如宏微观复杂生物传热理论与算法、纳米冷冻治疗学、碱金属热疗法、血管相变传热、热舒适神经理论等方面均作出突破性工作,所研制并历经10余年时间推出的肿瘤冷热刀微创治疗装备已成功用于临床试验。他于28岁时出版的《生物传热学》著作已成为领域内的基础文献,此后陆续出版的系列著作,为建立从低温到高温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普惠健康技术领域,刘静教授集合多年实践经验并深入剖析全球在健康问题方面的重大需求,较早提出从国家层面全面部署低成本医疗战略,出版了《先进低成本医疗技术》及《手机平台上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前沿著作,系统构建了相应的学术体系,带领团队研制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的系列无线移动健康监护技术已通过SFDA评审并成为市场广受欢迎的产品。

刘静教授对我国热科学若干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尤其作出了关键性的普及和推动作用,他于2001年出版的国内外首部《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著作先后被印刷5次(含我国台湾繁体字版),促进了该领域的繁荣。此外,他还是室温液态金属多个全新领域的开创者和倡导者,相应工作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其中关于液态金属芯片冷却技术、液态金属个人电子电路打印机、植入式医疗电子在体3D打印技术、液态金属神经连接与修复技术、液态金属血管造影术以及发现可变形液态金属现象等研究为业界广泛重视,带领团队研发的系列液态金属CPU散热器产品填补了有关产业空白。

刘静教授出版有9部跨学科前沿学术著作,15篇应邀著作章节,以及300余篇期刊论文,申报有100余项发明专利(其中近70项已获授权)。 (原标题《清华大学刘静教授获得国际传热界威廉•伯格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