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8日 知识产权要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专项中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占56%,项目实施后同类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的比例为68%,极大提升了相关产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功不可没。

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其中,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难发现,《意见》所提出的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均与知识产权密不可分。从《意见》所部署的一系列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来看,核心就是发挥知识产权作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新明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因时应势,切中时弊,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形势下,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重要政策指南。

知识产权作支撑

“我们企业虽然只有20年历史,但知识产权一直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软集团)法律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东软集团的主业就是研发设计,员工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技术研发人员,至今已提交专利申请400余件,登记软件著作权552件,在相关领域一直位居国内市场前列,为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树立了新的坐标。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简而言之,是指生产上下游活动的延伸,包括技术研发等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而且,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从企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服务,而不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其本质上是一种中间投入。

“令人欣慰的是,《意见》将知识产权作为贯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脉络,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知识产权作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升级的支撑和保障,体现了对发挥知识产权作用的高度重视。”曹新明认为,东软集团这些走在前列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成功之路,充分说明了知识产权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补齐短板促转型

“总体上看,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不足,仍然偏重于生产制造环节,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夏农在解读《意见》时表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亟需解决。

夏农介绍,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普遍超过70%,一些发达国家依靠研发设计与知识产权领先的优势,主导着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显著提高了产业发展素质和资源配置效率,获取了较大的超额经济利益。而在我国,虽然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有所增长,但逆差达到589亿美元,创下新高,其中逆差较大的是技术专利权的使用费和许可费,是亟待补齐的“短板”。

面对如此现状,《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6项政策措施。其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一大重点。《意见》提出,要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对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等创新的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创新积极性;鼓励创新型人才发展等。在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方面,《意见》明确,要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开展面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专利运营、分析评议、专利代理和专利预警等服务。同时,《意见》还对研究制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可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培育知识产权转化、投融资等市场化服务等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深刻领会《意见》的指导思想,不断强化各项知识产权工作,发挥知识产权支撑作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转型,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是《意见》的核心主旨和应有之义。”曹新明强调。(转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