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麦育种的目标

河南小麦在我国小麦生产中所占的位置重要,其重要的程度几乎是尽人皆知,这已经不再需要我在此赘述,我想说的是关联河南小麦重要性的河南小麦育种,特别是下一步河南小麦育种的目标。

我自2004年开始具体的接触河南的小麦育种,接触和了解河南的小麦及小麦生产,虽然没有干出什么像样儿的事、也没有育成什么像样儿的品种,但做为了解、做为非局内又不局外人的了解,特别是自我2009年“开博”以来,与业内的同行就这方面的问题有过诸多的交流和讨论后我发现,我的一些原来的观点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改变着,也可以说是在不停的修正着。

今天借助这个机会,借助我国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方案的新调整,谈一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用文言一点的说法叫做“刍议”。

说小麦的育种目标,不论在哪儿、在什么年代都离不开产量,而说河南小麦的产量可能就更离不开“周麦”和“周麦系列”。十几年来,在河南不论是小麦生产的高产创建还是小麦育种方面的单产突破,“周麦”和“周麦系列”在这其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和有目共睹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的小麦育种,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就是“没有‘周麦’参与不行”、“不用‘周麦系列’不行”的地步,而实际情况呢也的确有很大程度是这样——人们围绕着“周麦”和“周麦系列”进行育种,进“周麦”和“周麦系列”行“照方抓药式”的小麦育种,的确较容易的见到了成效,在近些年,不论是小麦生产上还是小麦的区域试验中,含有“周麦”和“周麦系列”血缘的品种、品系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增长之势。为什么要有增长之势呢?因为人们、育种家们发现这样行!

真的行吗?

不一定!

如果我们不改变对“周麦”和“周麦系列”的看法、用法和选择方法,固执的还按照“周麦”和“周麦系列”的表现模式,甚至是我们很多人已经接受和看惯了的模式去组配去选择,那最终不成事儿的可能就是我们。

最近几年,我们看河南的小麦生产,虽然都在不断地递增,不断的高产频现,但给人的感觉总有些不踏实,总有侥幸的成分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要是连年的减产了,属于正常,高产了、增产了属于异常,又叫做不正常!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河南太多太多的小麦品种类型属于与当今的气候类型和气候发展类型是“对立型”。近些年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异常、降雨异常等,这些异常导致了小麦病害发生的异常,和各种隐患发生几率增加的异常。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具有“周麦”和“周麦系列”表现方式的品种、类型,这种几率增加的趋势会更加的明显。这时有人会沉不住气的问我了,你说的这些类型的表现具体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最简单的就是我们看看我们最熟悉、组合配的最多、育成品种也最多的周麦系列品种典型代表——周麦16的(缺点)表现:穗子抽出就显得很粗——这是颖壳松的表现,它与不抗(耐)赤霉病、不抗穗发芽相关联;穗下颈较短——它与开花习性不好,小花缺位严重和籽粒的商品性差相关联;浓重的蜡质——可能与不耐干热风和适应性较差相关联,甚至还有灌浆速度慢、籽粒脱水慢的嫌疑。当有这些相关联时,我们对待“周麦”和“周麦系列”怎么用?怎么选?或者是在没有“周麦”和“周麦系列”存在的小麦资源(品种)背景中,是否也有同“周麦”和“周麦系列”一样的较高产量水平,和这个“较高产量水平”的可利用性呢?

我们发现,在河南这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不属于“周麦”和“周麦系列”背景的品种或材料也有实现高产的可能,且这些类型完全不同于“周麦”和“周麦系列”的具体表现类型。不同的是,我们能否接受这种我们已经近似看不惯的类型,比如说尖穗类型等。

在河南的小麦育种上,不论是脱离“周麦”和“周麦系列”背景,还是在选择过程中“绕开”“周麦”和“周麦系列”的类型表现,甚至我要说干脆就是盯上那些可能已经不招河南人待见的尖穗类型——这可能是一种回归,是小麦育种战略性的回归!

——千万不要骂我,听我把话说完。

我们冷静的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的小麦生产和小麦品种历史,必要时可以结合一下国外的著名小麦品种看看,最牛的品种表现是什么?有没有“周麦”和“周麦系列”这种类型?

一些小麦品种或类型,在小麦和小麦品种历史上存在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应该不算什么,即使是其对当时当地的生产、育种有了一些贡献,但还不算什么。我们要看发展、看未来,看这个类型或背景是否真的能够适应当今乃至今后气候和生产的需求!或者言,再好的东西、背景、材料,它都仅仅是代表了一个固定的年代,离开了这个适宜或适应的年代,哪怕它曾经再辉煌过,再牛过,这也只能是代表了它的过去,代表了其某个特定的年代。时过境迁,背景一旦不适应,人们对其的挽留将是徒劳。

通过十年掺和河南的小麦育种,有时我总在想,河南的小麦育种要是路子走对了、材料用好了,临近省份的小麦育种会失去作用,至少不像今天的情况一样,走出去的不多。其实,在河南,9023和矮抗58的出现应该让我们很多人好好的琢磨琢磨,是这种类型!

所以我在想,河南的小麦品种在产量和产量性状方面今后的育种目标或标准应该是:①在保持现有的产量水平或略增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穗部特征来增加小麦围绕穗子和籽粒所发生的病害或损失,包括赤霉病、穗发芽、籽粒皮皱、商品性较差等;②在产量要素方面,提倡维持现在的单位面积穗数和基本的千粒重,把稳定穗粒数和提高灌浆速度、灌浆质量做为主攻方向。在这方面,或许一些春麦品种(材料)在这里更能够发挥作用(比北部冬麦区更好用);必要的时候,可以搭配一些红粒、硬质籽粒的材料利用和性状选择,目的是解决白粒籽粒(粮食)的不耐储存,以及穗发芽问题;④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着重选择利用一些耐病避病的类型,以解决一些病害抗源不足和著名抗源抗病基因不持久的问题;“周麦”和“周麦系列”背景的材料可以利用,但要避免其性状表现完同于“周麦”和“周麦系列”的弊端,将其丰产性利用过来是根本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