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议《品种审定办法》[lian]

一议:扭曲了育种目标

现行审定制度仍过于强调高产,“审定标准成为育种目标”,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为了使自己的品种尽快通过审定,育种单位被迫随审定制度的指挥棒起舞,高杆晚熟品种大行其道。老百姓喜欢的品种难以通过审定,审定品种难以推广,造成无数资源和财富的浪费。种业研发只是为了通过审定以赢得生存竞争的喘息之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审定制度导致其聪明才智不能被正确利用,如鲠在喉。

二议:门槛

新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申请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品种审定需2年不少于20个、10个的多点试验,但对承担多点试验的单位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政策后果之一是增加了参试费用。据说某国家单位承担多点试验,每年20个试点需要1万元的费用,2年共需要2万元。实际政策后果之二是时间长了。按照这个规定,一个品种需要2年多点+2年区试+1年生产试验,为了参加多点试验还需要多繁殖1年种子,即一个品种需要6年才能完成审定试验。由于气候变化、病虫害谱变化、种性退化等,一个品种有可能还没有参加完审定可能就该退出了。

三议:没有衔接标准

花钱多了!时间长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新的《审定办法》没有从多点试验到区试的衔接“标准”。之前的《审定办法》还有从预试到区试的晋级,新的《审定办法》没有规定多点试验后谁可以参加区试、谁不能参加区试。这恐怕会助长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谁名气大谁的品种就能上国家区试。

四议:安全隐患

对于像玉米这样的异花授粉作物来说,参加多点试验在安全性方面问题不大,但对于像小麦这样自花授粉作物,很可能就是个灾难,小麦育种家辛辛苦苦培育的品种很可能就被轻轻松松窃取了。试问:在当前窃取成风、跑点盛行的育种氛围下,谁能保证参加多点试验的小麦品系的安全?哪个单位有这样的诚信?

五议:“绿色通道”和产业扶持政策

新的《审定办法》为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的生产与与选育相结合的种子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但对于注册资本低于1亿元的育种单位来说无疑是意味着“红灯”,造成了市场主体之间新的不平等。不应简单反对品种审定制度的“绿色通道”,但“绿色通道”应针对品种而不应针对企业,“绿色通道”应为好品种开辟,而不应为“有钱人”让路。在多点试验与区试尚缺衔接标准的情况下,“绿色通道”极有可能被不恰当的利用,成为品种审定过程中新的腐败之源。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对李zong理说的话很是耐人寻味,她说:“zong理,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 在种业方面,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相信育种单位自己就可以做好,在品种审定制度中向大企业倾斜的做法大可不必。

六议:行政区划高于生态区划

按照行政区划审定品种是历史形成的。新的《审定办法》沿袭旧的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审定的做法,划分为国家级审定和省级审定。按照这一制度规定,同一个生态区需要参加多次审定,如北部冬麦区的品种仍需分别参加京津冀三个省级审定。不同行政区的种子主管部门管理本区域的品种审定和推广,事实上助长了品种审定和推广中的区域垄断,在品种审定和推广方面的排外现象,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七议:去行政化应是改革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简政放权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理应成为包括种业改革在内经济社会改革的方向。据报道,李zong理在23次会议中18次提到简政放权,遗憾的是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向行政管制方向越走越远,门槛越来越高,创新受到严重压制,我们拿什么去保证明天的粮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