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发展“虾稻共作”提升粮食效益
【导语·中国大田网】“虾稻共作”,是潜江大力推广的稻田生态种养新模式。从稻田自繁自养,到“虾稻连作”,再到目前的“虾稻共作”,我们一直以技术创新走在龙虾养殖的最前沿。今后,还将实现虾稻共生的更高目标,不掺入任何人为因素,让虾稻和谐共生,自然成长。
晴空万里,天蓝云白;良田千亩,水清稻绿。远处,几只白鹭倏地从田间飞起,在空中翩跹舞蹈……
1日,在后湖管理区张家窑“虾稻共作”示范基地,这一幕美景让记者欣喜、兴奋。
同行的市农业局产业科科长周浠说:“‘虾稻共作’的生态优势明显。白鹭对环境的要求很高,以前可不多见。这几年环境好了,在虾稻田里随处可见。”
随着白鹭一同扬名的,还有潜江清水虾和虾乡稻米。从稻田里捕上来的小龙虾,刚一出水,便被四面八方的虾贩子抢购一空;而稻子还未收割,早早地便有一些单位集体团购预定。
创新模式:稻田里写虾神话
自从火辣的油焖大虾撩开亿万人味蕾,自从冷冻虾产品走向海外餐桌,自从虾壳里提炼出甲壳素,潜江人发现,曾经视若无物甚至被当作害虫的小龙虾,是那样可口可爱。
吃的人多了,虾却不够了。养虾,成了亟待解决的命题。潜江把目光瞄向了稻田。
“从稻田自繁自养,到‘虾稻连作’,再到目前的‘虾稻共作’,我们一直以技术创新走在龙虾养殖的最前沿。”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说:“今后,还将实现虾稻共生的更高目标,不掺入任何人为因素,让虾稻和谐共生,自然成长。”
2013年那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充分体现出创新的力量:潜江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26公斤,亩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增加3000元以上,比虾稻连作增加1800元以上。
陶忠虎接着给记者算了笔账:“虾稻共作”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一亩田可多产100多公斤商品虾,增加收入近3000多元。目前,潜江虾稻共作基地增加到10万余亩,预计小龙虾产量可增加1万吨, 产值增加3亿元。
换新思维:虾市中扎米袋子
潜江虾市,如日中天。
可作为鱼米之乡,潜江既大力发展龙虾产业,更不忽视粮食生产。
市委书记张桂华的思考深深扎进了稻田综合种养的土层:“要进一步发展‘虾稻共作’,打造虾乡稻品牌,增加粮食产量,扩大粮食收益,实现虾稻效益调头。”
市长黄剑雄亦认为:“‘虾稻共作’必须以粮食为主角,确保粮食生产的绝对安全,同时又要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
“虾稻共作”,是潜江大力推广的稻田生态种养新模式。从2010年开始试验,到去年5月《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通过农业部专家组审定,“虾稻共作”获得了专家一致肯定:“此项技术代表了当前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最高水平。”
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李小平解释说,“虾稻共作”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农药用量,达到了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和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热情,一举破解了农民种粮难题,奏响了现代农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赢”新乐章。
“保粮食安全,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市农业工作摆在第一位的大事。”市农业局局长王维介绍,他们正在积极申报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在食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个台阶上,潜江正在拾级而上。
走新路子:产销上立大品牌
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和记者见面时笑逐颜开。“我们加工的虾乡稻米,一公斤可卖到近20元,虽比普通大米高出很多,但仍然十分抢手,远销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看到商机和前景后,潜江“虾稻连作”第一人、牛湾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刘主权也注册了“刘主权虾稻米”,他说:“我今年新增了1000亩虾稻共作面积,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积玉口镇水质条件好、土质好,稻谷品质高,以前就有远近闻名的凤姣贡米。我现在筹建上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把‘虾稻共作’田里的稻谷收拢来,集中加工,打造品牌,卖好价钱。”
品牌效益鼓舞人心,民间在探索,潜江市委市政府也在行动。市委副书记龚定荣在今年4月召开的“虾乡稻”稻米品牌建设专题研讨会上说:“政府、部门、企业三方要积极协调,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完善品牌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实现虾稻效益再调头。”
政策扶持,让虾稻共作天地更宽。记者了解到,潜江对高标准建设虾稻共作板块基地给予资金扶持,鼓励连片开发、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标准生产,对实施虾稻共作基本改造的农田,每亩按照4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板块基地给予1万元奖励。
顺势而为,金融保险机构纷纷推出了服务虾稻共作的新产品。潜江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全市推行“欣农贷——虾稻共作产品贷款”业务,帮助农民解决虾稻共作融资难的问题;中国人保财险公司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民出一点和人保财险贴一点的办法,在全省率先开展小龙虾养殖保险业务,力争解除农民发展虾稻共作的后顾之忧。
“手中捉条鱼,口里含条鱼,眼里望条鱼。” 一天至少接到30个农户咨询电话的水产专家陶中虎如此“调侃”他们的稻田综合种养事业。而这,恰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