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样薄荷——征服盐碱地的新品种

本版制图:王澎刘耘竹

本报记者 缪翼

编者按

按照含盐量不同,盐碱地可分为三类:含盐量3‰为轻度盐碱地,一般只适合种棉花作物;含盐量5‰为中度盐碱地,几乎什么都不能种;而含盐量大于8‰为重度盐碱地,便是“不毛之地”。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如此庞大的面积,如果能被利用起来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征服盐碱地,让荒地变良田沃土,我国科学家积极探索着。

2014年春天,征服盐碱地的攻坚战获得新胜利,我国首个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里又添一个新品种——“科院1号”椒样薄荷。该品种可在土壤含盐量5‰的地块正常生长,在-30℃~20℃的地区可越冬,耐寒、耐涝、耐粗放管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高耐盐植物?又是怎样被打造出来的?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实验基地,近距离接触这个新成员。

首个耐盐植物档案建立

涉及99638个耐盐植物分类种

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实验室,一台看似平常的计算机里储存着99638个分类种(其中盐生植物种类为1937个)的耐盐植物档案。据生物所所长杨合同介绍,这是2010年建成的我国首个以耐盐植物为主的种质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自1953年以来世界上各相关研究单位公开发表的耐盐植物信息。数据库的建成实现了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解决了我国面临的耐盐植物系统资料缺乏的问题。

“数据库就好像银行一样,里面有各种植物的分类特征和高清图片,还包含了植物的耐盐能力、适宜生长的土壤特性和应用价值等200多项特征指标信息,需要什么信息,就从中提取适合条件的试种。”杨合同形象地为记者描述着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可以为黄河盐碱地提供新型种质资源及相关栽培技术,更好地保护和高效利用种质资源。”

杨合同一边介绍,一边实际操作。他登陆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搜索框里输入椒样薄荷拉丁名,该耐盐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耐盐特性以及用途等一目了然。

打造耐盐新品种

盐碱地种椒样薄荷最实用

记者跟随杨合同来到了中澳盐生植物实验基地,这里郁郁葱葱地生长着五六十种耐盐植物。凭借数据库管理系统显示的椒样薄荷的特征,记者一下子就认出了哪个是椒样薄荷。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耐盐碱的椒样薄荷品种——‘科院1号’椒样薄荷,已于今年年初通过了山东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杨合同兴致勃勃地谈及此品种,“这个品种是从国外引种的薄荷品种中经自然选育发现的高耐盐单株,具有较高的耐盐性。在盐碱地种普通薄荷不能生长,但椒样薄荷可以。目前种植的耐盐碱植物,一般仅能够在土壤含盐量低于3‰的地块中生长,这一品种在土壤含盐量5‰的地块可以正常生长,在土壤含盐量8‰的地块仍然可以存活,而且抗寒耐涝,抗病虫害能力强,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是目前发现的最耐盐碱的椒样薄荷品种。”

“科院1号”椒样薄荷是如何实现耐盐且增产的呢?杨合同给出的答案是种苗和土壤,即耐盐碱薄荷种苗和改良土壤使其排盐。

“在盐碱地里种植物,绝对是件辛苦事。”杨合同感触很深,“我们干的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成百上千种植物,一一种到试验田里,然后观察其成长,再一一排除。从上千种排除到几百种,再排除到几十种,最终,我们发现椒样薄荷是‘最实用’的。”

椒样薄荷是由绿薄荷和水薄荷杂交而成的,利用接种菌根真菌法、多倍体育种等技术手段,让椒样薄荷的叶片更大更厚,以达到更耐盐、高产的目的。同时,杨合同和他的团队还研究并形成了椒样薄荷的组培快繁技术,其方法是将薄荷茎尖放在加入特殊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培育,效率高达传统根繁方法的10倍以上,从而有效解决了种苗短缺问题,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大量的科研实践证明,在盐碱地上耕种耐盐植物,通过植物的自然生长从土壤中吸收盐碱成分,可以达到改良、修复、‘淡化’土壤的目的。”杨合同说,“种植一年‘科院1号’,土壤中的含盐量就可从最初的5‰降低到3‰,此后逐年降低土壤含盐量。”

的确,在这片连续种植两三年的椒样薄荷地里,已经长了不少不耐盐的杂草,足以证明这些盐生植物“吃掉”了不少盐,这就意味着,通过多年继续种植耐盐植物,盐碱地达到耕种标准指日可待。

“利用盐生植物改善土壤,在东营有更好的适用性和更大的适用范围。众所周知,东营有着大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仅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碱地面积就有600多万亩。”杨合同介绍,“生物改良是最好的降盐办法,比如椒样薄荷,种一次管五六年,而且长势特别好,覆盖在地面上减少水分蒸发,土地含盐量自然也不会再升高了。目前我们推广的椒样薄荷,在东营最大的一片种植示范基地已经有30多亩的规模。”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每亩可实现3000元左右的效益

让耐盐碱植物有用武之地是科技推广的落脚点,杨合同更看重的也是“科院1号”的产业价值。

据杨合同介绍,“科院1号”椒样薄荷所提取的薄荷精油的品质与其他地区种植的几乎无异,只是气味略有不同,经检测完全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药品等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椒样薄荷的含油量高达1%。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椒样薄荷精油的产量仅为3000多吨,而年需求量却超过6000吨,其中我国的年产量不足100吨。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按亩产椒样薄荷精油8公斤计算,在东营盐碱地种植“科院1号”椒样薄荷,保守估算每亩可实现3000元左右的效益。

“通过省内、省外、国际合作,打造苗种繁育-种植-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基于提炼过精油的薄荷叶渣热量高等特性,杨合同已经为“科院1号”下一步的综合开发利用找到了出路,“精油、多糖、生物质燃料、饲料、天然防腐剂等产品的创新利用,都将极大提高‘科院1号’的品种附加值。”

杨合同表示,“科院1号”椒样薄荷是耐盐碱植物的典型代表,其综合利用技术有着可借鉴的意义。实际上,耐盐碱植物还有很多,希望国家能够大力扶持,让耐盐碱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前景可期的朝阳产业得以更好更快发展。

短评:盐碱地——需多维度破题攻坚

缪翼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意识里盐碱地与荒地是分不开的,多少人因此背井离乡,弃田务工;一些不舍得土地的农民,顶多就是种点棉花聊以为生,盐碱地里充满着农民的无可奈何。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约为143亿亩,其中我国约为15亿亩。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将近19亿亩,这15亿亩盐碱地的比重之大,可想而知。那么,利用好盐碱地,找到最适宜生长的植物;利用好耐盐植物特性,让土地状况得以改善,另辟蹊径,实现双赢才是硬道理。

盐碱地是块儿难啃的骨头不假,但薄荷怎么就能开花、棉花怎么就能结果?科研人员一种一种试,一个一个挑,为的是让顽强的农作物在盐碱地里生长、开花、结果。随着小偃系列小麦、“海湘030”水稻、“科院1号”椒样薄荷等等耐盐植物新品系的陆续问世及推广,农民增收了,盐碱地地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山东的“青麦6号”小麦亩产538.1公斤、江苏的“海湘030”水稻亩产超过400公斤、“科院1号”椒样薄荷亩均收益3000元左右……是科技让盐碱地创造了奇迹。

盐碱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归根结底就是要将科研成品做成市场商品。或许有很多成功案例可循,而其中绝离不开农民观念的转变,离不开科研人员思路的创新,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

另辟溪径解难题,峰回路转天地宽。征服盐碱地是场持久战,需要你我共同参与,在“不毛之地”耕出“幸福田”。

链接

目前,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共筛选出5种特别适合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地区种植的耐盐植物,如椒样薄荷、沙枣、芙蓉葵、欧洲菊苣、澳洲牧草等,并且这几种植物大多具有药用、保健、绿化、畜牧等不同的产业应用前景。

椒样薄荷: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耐盐碱,在土壤含盐量5‰的地块可以正常生长;喜温暖、湿润气候,根茎在5℃~6℃可萌发出苗,根茎耐寒力强,冬季在-30℃~20℃的地区仍可越冬;亩产茎叶1000公斤以上,可提取椒样薄荷精油约8公斤。该品种耐寒、耐涝、耐粗放管理,是优良的耐盐经济植物。

沙枣:多年生小乔木或灌木,抗旱,耐盐碱,耐贫瘠。多采用扦插育苗栽培,在土壤全盐含量1.43%时一年生幼苗移栽成活率95%以上,表现出极强的耐盐、耐涝能力和对粘壤土的适应能力,生长速度快,是滨海盐碱地区十分理想的造林树种。其叶和果是羊的优质饲料,还是很好的造林、绿化、薪炭、防风、固沙树种。

芙蓉葵:锦葵科,为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花期6月~8月。花大而美丽,有紫、粉、白等色,美化环境效果好。耐水湿,在临近水边的肥沃砂质壤土中生长繁茂,抗盐碱能力强。全盐含量9.4‰,移栽小苗成活率达100%,生长发育良好。在滨海地区含盐量为40‰左右的重度盐渍土壤,结合淡水压碱和滴灌方法,栽培大花芙蓉葵和养心菜,可将含盐量降低到1%以下。

欧洲菊苣: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耐盐碱、耐寒,耐旱,可用20%海水灌溉。植株可作为饲草用于养殖业;叶片鲜嫩,可炒或凉拌食用;可从根莲中提取菊糖和香料,根可作为咖啡的代用品。

澳洲牧草:Thinopyrumpon-ticum为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从澳大利亚引进的耐盐牧草品种,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具有很强的耐盐碱、抗旱、抗寒特性,在含盐量为5‰的盐碱荒地上生长茂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