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稻香虾肥的“潜江模式”

“这几年来一边种稻,一边在稻田里养小龙虾,在前不久的收虾旺季,按规格不同,虾贩出价15~30多元/斤,一天就能卖万把块,一亩稻田里平均能产200多斤小龙虾呢。”7月30日,烈日炎炎,湖北省潜江市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九队的杨贤珥,看着家门口50多亩青葱稻田里的清水,满是憧憬地对记者说:“虾子是宝,稻子也是,去年,田里种的粳稻以1.9元/斤卖出,每亩平均1200斤的产量,稻子产值就能上十万。”

杨贤珥家门口的这块稻田可不简单,是潜江市正在推广的新型“虾稻共作”模式的最早试验田之一。潜江是“中国小龙虾之乡”,也是“虾稻连作”模式的发源地,为克服原有连作模式中小龙虾过早捕捞,育肥不足的问题,潜江虾农和农业科技人员不断探索,尝试在稻田里同时套养小龙虾,结果试验成功,稻香虾肥,一举两得。

“虾稻连作”是近年来湖北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种养的成果,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湖北省水产局局长李胜强表示,潜江农民开创性地把水稻绿色种植与小龙虾科学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既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又鼓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如今在不到两年时间,潜江“虾稻共作”的稻田已新发展了8万亩,这个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既提高了小龙虾的产量、规格,又提高了稻米品质,为潜江发展粮食生产带来了新的动力。潜江市委副书记龚定荣介绍说,潜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虾稻共作”充分开发了稻田资源,通过严格控制农药品种和用量,实现了稻米和小龙虾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目前,潜江正在积极组织申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

6月12日,在第五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优质农产品展览展销活动上,由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特色农产品“虾乡稻”尽管平均销售价格达到9元/斤,仍然销售火热。

虾乡公司总经理刘军对记者说,“虾稻共作”模式使用的是无公害农药,其使用次数比常规稻田要少,生产的稻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而且,“虾乡稻”只按订单收购,“水稻从种植到稻谷收获,必须在公司‘五个统一’的管理下,即‘统一优良稻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生物防疫、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以确保达到绿色环保生态稻标准。”杨贤珥家的稻田就是虾乡公司最早确定的一批订单基地,所以她家种的粳稻能卖到超出国家最低保护价4毛钱。

稻田里养小龙虾,需要开挖约占稻田总面积17%的养殖沟,会不会影响粮食总体产量及收益?虾乡公司基地的实践证明,不会。

刘军介绍说,稻田养虾一年只种一季作物,冬季涵养水土保持了地力,再通过选用优良水稻品种、合理密植等办法,保证了水稻的有效分蘖、有效穗数和正常穴数,83%的水稻产量远比以前同等面积要增产许多。而且,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实现生态增值。

“‘虾稻共作’的生态优势也已经显现出来,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白鹭在虾稻田里随处可见,清晨下地,一个平方的稻田,可以数到5~6个蜘蛛网。”潜江市农业局负责人说,为了进一步推广“虾稻共作”模式,潜江市发挥大团队的优势,种植和水产养殖业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组织了9个服务专班,常年下乡开展农技服务。

“看我的手机,农民打来的通话记录没有哪一天少于30个。”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告诉记者,新发展的“虾稻共作”面积中,以前很多农民都只会种稻不会养虾,必须要手把手地按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指导到位,农民早晨收虾子,晚上巡夜时都会打电话过来咨询。

据了解,近几年来,潜江市相继制订完善了《稻田养虾技术操作规程》、《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对养虾的稻田环境、水源等条件、养殖模式、病害防治、水稻栽培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并作为国家行业标准予以公布和实施,稻香虾肥的“潜江模式”在全国叫响。

稻田综合种养,必须要以粮食为主角,确保粮食生产的绝对安全,同时又要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让农民体面地种田,“虾稻共作”确实是个有效平台。在主抓潜江小龙虾产业10多年的市委书记张桂华看来,“虾稻共作的潜江模式”是可以推广复制的,潜江每走一步发展思路都很清晰,“虾稻连作”是第一步,“虾稻共作”是人为因素推动的第二步,第三步应该“虾稻共生”,作为一种自然因素影响,打造出一个纯天然的环境平台。“到那时,潜江的虾乡稻价值也许会更高。”展望未来,张桂华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