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的潜在应用价值需深入研究

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目前是舆论和公众的关注热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魏伟认为,转基因是一项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技术,需要深入研究,但不能滥用,转基因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关注,转基因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更需要关注。

魏伟说,主持人崔永元赴美国拍摄的关于转基因调查的视频中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主席的一席话值得深思。这段讲话的大意是虽然美国国内转基因大豆种植的比例目前很高,但是如果中国人有购买非转基因大豆的要求的话,美国农民会考虑转而去种非转基因大豆,因为中国是个很大的市场。从美国农业部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数据来看,在美国,虽然玉米和大豆等转基因作物比例很高,但真正用于食用的只分别占其总产的1%(玉米)和0.1%(大豆),远远小于其至少7%的非转基因作物产量。放眼全球,虽然北美转基因玉米与油菜籽的比例很高,但全球转基因玉米和油菜籽的种植比例却徘徊在30%上下。

“转基因生物安全,关键的是要分辨概念。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不同,后者是在近缘种间通过有性杂交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克服了分类单元间的繁殖障碍,能够把不同生物界的基因互相转移。直接将微生物的基因在植物中表达,是跨越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这样获得的新植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观察和评价。”魏伟说。

魏伟说,经常会有人拿太空育种来跟转基因育种作类比,甚至称太空育种比转基因更有风险。然而,转基因技术能够使不同物种、不同生物界间的基因转移成为可能,而目前的太空育种手段一般是把植物送上太空接受宇宙辐射或者是在实验室内进行辐射育种,促进植物自身的突变,其变化是在自身变异和能力范围之内,再怎么突变,植物可能不会表达出动物的蛋白来。太空育种与转基因技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完全不同的风险机制。魏伟说,转基因是一项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技术,需要深入研究,但不能滥用。小到芝麻,大到西瓜,从果树到奶牛,如不加强管理,后果不堪设想。某些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者可能能够减少农药,某些消费者可能能够买到廉价的商品,但一旦污染环境,环境的修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这样的不良后果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公众的环境权不容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