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农“海外窃种”揭示种业发展困境

大北农集团成员在美国偷窃的是转基因玉米种子,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特工跟踪是在2011年,而被截获偷窃的种子是在2012年,到2013年,美国检方正式对大北农5名窃种人员进行起诉,当时曾引起外媒关注,但在国内只有种业内人士有所了解,没有造成多大影响。

今年7月2日,大北农集团老板娘刚刚进入美国,就被美方拘捕,涉嫌的罪名是“阴谋盗窃商业秘密罪”,其实就是之前在美国偷窃种子的事。该事件一经网络传播,再加上媒体广泛报道大北农其它员工在国外偷窃玉米种子的事,迅速引发国内舆论热议。

与舆论的热炒不同,此事在国内种业内引起的反响并不大,其背后主要原因,就是对于种业内部的人来讲,偷窃种子并不是多大的新鲜事。在国内种子企业间,互相偷窃育种材料——甚至像大北农集团一样去国外偷窃种子,实际上这类事一直都存在。因此,企业偷窃种子也就成了见怪不怪的事。

国内种业内为什么会对偷窃种子的行为见怪不怪,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种子企业普遍缺乏育种能力。现在全国种子企业总计有5200多家,但实际有研发能力的只有一百多家,即便是像山东登海集团、大北农集团这样的种子龙头企业,在育种技术上,也没法与美国先锋、孟山都集团等国际种子企业相比。未来5至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差距还会仍然存在。

因为育种技术差距太大,短期内又无法赶得上人家,所以,国内种子企业就采取互相偷窃种子资源,甚至跨国窃取种子资源之类的办法,来培育、生产一些“冒牌”种子。这次大北农集团成员在美国被起诉、被拘捕,实际上是给了中国种业重重的一巴掌。整个中国种业是该清醒、反思的时候了。

国内种子企业育种能力整体偏弱,资金是一个很重要的限制因素。现在每年我国前50强种子企业的研发投入总计不足20亿元,而孟山都集团每年的种子研发投入就超过10亿美元,其中差距显而易见。因为发展资金受限,国内种子企业吸引不来优秀育种人才,在科研育种其它方面也是投入不足。现在绝大多数优秀育种人才,除了在官方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剩下基本都集中在跨国种业公司。

最近两三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方面连续颁布多个推动种业发展的文件,像2013年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目的是推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改革,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向企业流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中央到地方,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还没什么动静。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是个老话题了。从1985年,原“农牧渔业部”就开始搞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之后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都在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每轮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想“把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改造成非营利性的”,让更多的农业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彻底改变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的“两张皮”现象。这一次国务院出台《意见》,与之前改革的动机没什么区别,业内不少人担心,这次改革恐怕又要重复过去的结果。

有人总结,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多次失败的原因,最主要是改革涉及到中央十几个部、委、局,权属关系太复杂,另外就是农业科研机构有庞大的队伍,涉及到8000多个科研事业单位、近百万人员,特别是涉及到对一些官员的安排,这部分人员一直靠“吃”财政过日子,想让他们进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难上加难,而这些都是阻碍改革推进的难题。

在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方面对种子企业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像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向下发的《关于组织实施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与产业化专项的通知》,就是从财政上支持种子企业发展转基因育种。每一个经过审定的种子企业,都能获得国家财政数百万元的支持,这对于民营、私营种子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只不过,与其它行业相比较,国家财政对种子企业的力度还是有点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