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皮山县杏产业向现代农业转身
皮山县地处新疆南部,喀喇昆仑山的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兼具南北之利,物产得天独厚,主打杏产品。
但是,资源优势并不能天然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皮山县因时顺势,借助自治区扶持政策,带动农民,盘活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身。
昔日:资源难转化、财富变“包袱”
丰收,往往带给农民喜悦,但有时候却伴随着无言的苦涩。
7月中旬,记者走进和田地区皮山县的几个乡镇,随处可见沉甸甸的杏子压弯了枝头。“政策好,农民有盼头。”皮山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鲁彬介绍,自去年以来,皮山县试点实施杏热风烘干房,着力推广无公害、无硫磺、纯绿色的杏干。
对于杏子丰产,两年前皮山县桑株乡木尕拉村的吾甫尔·买提热一木却遭受丰产而不增收的切肤之痛。“当时,由于没有杏热风烘干房,又没有专门的天然晒场,用棍子打下来的杏子只能一股脑晒在离杏园不远的道路上。”吾甫尔·买提热一木说,由于没有经过挑选,杏子的大小和成熟度都不一样,有时村里的车辆经过后,晾晒的杏干就会蒙上一层尘土,进而影响杏干的品质。
不仅仅如此,如果遇到连续的下雨天,遭受损失会更大,比如说,有一次由于突然下起雷阵雨,大雨把正在晾晒的杏子全部浇了个透,造成约几千元的经济损失,种种困扰使吾甫尔·买提热一木曾一度想放弃种植杏子。去年,老人索性以5000元的低价将自己8亩果园承包出去了。
这何止是一片承包出去的果园?这个果园,背负了吾甫尔·买提热一木沉甸甸的无奈和苦涩,也承载着皮山县农业难言之痛:原本应该是带来财富的杏子,然而却种得越多,亏得越大,成为阻碍当地农业发展的沉重“包袱”。
承包杏园的故事,皮山县人说得多了,也琢磨得多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突破口到底在哪里?
今日:杏热风烘干房遍地开花
随着皮山县杏热风烘干房项目立项,一座座占地仅十几平方米、投资8.5万元的杏热风烘干房开始建设,至今年上半年顺利交付使用。
新型加工技术,为何选择了皮山县?而这个项目最被看好的,恰恰是皮山县一度视为“包袱”的杏资源。
引进杏热风烘干房项目,成为打破怪圈的突破口,也成为皮山县杏业发展的拐点。
鲁彬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皮山县共有16个乡镇,今年新建了400座杏热风烘干房分别分布在9个山区乡镇和7个平原乡镇,加上去年的117座,全县517座杏热风烘干房预计产出3500吨杏干。
理论上来说,一座杏热风烘干房每3天就能加工3吨鲜杏,每4公斤鲜杏可以生产1公斤杏干。至此,杏干晾晒问题在该县得到了解决。由于大量的鲜杏能够同时集中进烘房制干,鲜杏的收购价一下从去年的0.3—0.5元提高到今年的2元—3元钱。
目前仅分布在桑株乡周边的19个村的村民、种植大户就相继投入资金建起了163座杏热风烘干房。这些烘干房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杏子的烘干问题,而且解决了杏子的贮藏问题,使得农户们种植积极性更加高涨。
“与传统晾晒方法相比,杏热风烘干房更显精细化,从杏子采摘、挑选、摆放、管理到收获,每一步都是精细化操作,实现了农业工厂化运作,通过精确测温、精确湿度和精准管理,增加了效益。”皮山县皮西那乡杏热风烘干房农业技术员买买提明·马合木提说。皮山县皮西那乡党委书记卢开伦认为,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把杏热风烘干房推广开来,并作为增收目标的新起点,但作为新型现代化的产业势必有一个打开市场的过程,只要今年能顺利打开市场,那今后就不会发愁出路。
期盼:皮山杏子走出和田、走出新疆
思路决定出路,将皮山县得天独厚的杏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必须依靠新型技术牵引和催化。
借助优势杏资源,杏热风烘干房项目逐步壮大。而凭借无形的市场之手,杏热风烘干房项目正在推动皮山县传统农业升级转型,向标准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迈进。
皮山县阔什塔格乡的种植大户胡达尔·拜迪,作为这个乡拥有杏树最多的种植户之一,以前每年杏子收入带来极少的经济效益一直是困扰他的心病。
但是放弃种植杏子改种其他农作物起码要等2—3年才能看到效益,拥有40亩杏园的胡达尔·拜迪有着和父辈同样熟稔的种植技术,放弃种杏对他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一直的坚守让他有了新的希望。
今年2月,自治区“短、平、快”项目中关于扶持杏热风烘干房制干项目的消息传出,村民们奔走相告,听说这个消息后,他率先建起了两座杏热风烘干房。
7月19日,当记者见到胡达尔·拜迪时,他正在往自家杏热风烘干房里添煤,虽然暂时还没有来收购杏干的企业,但是对于将来杏干的销售量,他却满怀信心。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往年鲜杏的最高收购价0.5元/公斤计算,平均一个鲜杏最多卖到0.03元钱。按照现在杏热风烘干房的标准,一座烘干房有12个架子,每架有22个盘子,一盘可容纳110个杏子,110个杏子大约有6公斤,可以烘制1.5公斤杏干,1个杏子可以卖到0.54元。
越算心里就越有信心,明年还会有个好收成吧,皮山县百姓都企盼着,世代种植的杏子终有一天会走出和田、走出新疆。7月12日,和田地区皮山县阔什塔格乡果农买买提·阿布都拉吾斯曼准备将鲜杏送进烘干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