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快速改良关键技术研发成功 大幅提高西北沿黄灌区作物产量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研发的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4年度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盐碱地快速改良与作物大幅度增产,丰富和提升了盐碱地快速高效改良利用理论与技术,显著改善了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土地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据项目负责人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团队首席科学家逄焕成研究员介绍,西北沿黄灌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油主产区和生态脆弱带,传统大水漫灌方式造成农田在灌溉时段“盐随水走”和在非灌溉时段“水走盐留”现象循环发生,导致盐分“表聚化”、出苗保苗困难、产量低下等问题大量发生。近年来引黄灌溉量逐年减少,传统大水压盐已不再可行。因此,在节水条件下,研究盐碱地“淡化耕层”技术,通过对土壤盐分进行时间、空间、形态调控,将盐分控制在耕层以下,使之有盐而无害,具有重要科学和生产意义。
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逄焕成科研团队在内蒙古、宁夏和甘肃沿黄灌区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应用。突破了限制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快速高效改良利用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集控盐、抑盐、培肥、促生、节水等效果于一体的“上膜下秸”控抑盐增产等系列技术,阐明了其应用机理。该技术使耕层含盐量降低10.2%-53.2%,土壤含水量提高2-4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0.2g/kg-0.3g/kg,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中度盐碱地作物增产9.8%-14.6%,重度盐碱地作物增产26.3%-35.3%。研创了适宜于不同类型盐碱地改良的配套产品。研制出显著降低碱土pH值的土壤调理剂、适于新垦盐荒地快速改良的营养型盐碱改良剂;研制出实施盐碱地“上膜下秸”技术的专用耕作机具,突破了“上膜下秸”实施推广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农机与农艺技术的有效融合。构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盐碱地快速改良利用的技术体系。制订了10项适用于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抗盐增产技术地方标准并颁布应用。
目前,上述成果已在西北沿黄灌区累计推广1154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