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棉花棉蚜
棉蚜属同翅目,蚜科。我国棉花上已发现5种蚜虫: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棉长管蚜( Acyrthosiphongossypii Mordvilko)、首楷蚜(Aphis medicaginis Koch)、拐枣蚜Xerophilaphis plotnikov Nevsky和菜豆根蚜Trifidaphis phaseoli Pass,其中棉蚜分布全世界,我国除西藏不详外,各棉区都发生,以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的陕西、甘肃棉区为害较重,长江流域棉区为害次之,华南棉区干旱年份发生较重,一般年份较轻。首稽棉蚜全国都发生,但仅在新疆严重为害棉花。棉长管蚜、菜豆根蚜和拐枣蚜仅在新疆发生。下面主要介绍棉蚜。
棉蚜以刺吸口器在棉叶背面和嫩头部分吸食汁液,使棉叶畸形生长,向背面卷缩,植株的生理代谢受到破坏。幼苗期为害的棉蚜称为苗蚜,严重为害时使棉苗不能继续发育甚至死亡,一般为害推迟棉苗发育,使果枝和棉蕾形成较晚,造成晚熟减产。蕾铃期为害的棉蚜称为伏蚜,使蕾铃脱落,有的甚至造成落叶而减产。个别年份在棉花吐絮期还有棉蚜诱发霉菌生长,覆盖在茎叶和嫩头表面,影响光合作用,而蜜露还招引蚂蚁取食,影响蚜虫天敌的活动。一首楷蚜在新疆群集棉株嫩头为害,使顶芽生长受阻,腋芽丛生,叶片卷缩。棉长管蚜在新疆主要在蕾铃期为害棉花,为害时间较长。菜豆根蚜在新疆为害棉根,造成棉叶变红,甚至死苗。拐枣蚜的为害与棉长管蚜类似。
棉蚜的寄主植物很多,全世界已知有74科280多种植物。我国已记载的有113种寄主植物,大致可分为越冬寄主(第一寄主)和侨居寄主(第二寄主)两类。越冬寄主主要有鼠李、花椒、木模、石榴、黄荆、冻绿、水芙蓉、夏枯草、蜀葵、菊花、车前草、苦菜、益母草等。侨居寄主除了棉花以外,还有木棉、瓜类、黄麻、洋麻、大豆、马铃薯、甘薯和十字花科蔬菜等。棉蚜是有些蔬菜病毒病的传毒介体。
1.形态特征棉蚜形态是多型性的,生活在越冬寄主和侨居寄主上己及不同季节里的棉蚜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下面描述几个主要阶段的形态:
干母体长1. 62毫米,宽约1.07毫米,体暗绿色,触角5节,约为体长的一半。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 5-1. 9毫米,宽0.65-0.86毫米,体有黄、青、深绿、暗绿等色。触角约为体长的1/2或稍长于1/2。第六节鞭部约等于基部长的4倍,感觉圈生在第五、六节,复眼暗红色。前胸背板的两侧各有1个锥形的小乳突。腹管黑色或青色,长0.2-0.27毫米,粗而圆呈筒形,基部略宽,上有瓦砌纹。尾片青或黑色,长0.1一0.15毫米,两侧各有刚毛3根,尾板暗黑色,有毛。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 2-1. 9毫米,宽0.45-0.62毫米,体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胸部黑色。触角比体短,第三节上有5-8个感觉圈,排成一行,第六节的鞭部为基部长的3倍。翅透明,中脉三分岔。
无翅产卵雌蚜体长1.28-1.4毫米,宽0. 5-0. 6毫米,触角5节,感觉圈生于第四、五节。后足腿节粗大,上有排列不规则的感觉圈10个。
有翅雄蚜体长1.28-1.4毫米,宽约0.5-0.6毫米。触角6节,感觉圈生于第三、四、五、六节。
卵初产时橙黄色,后转为深褐色,6天后变为漆黑色。椭圆形,长径0.49一0.69毫米,短径0.23一0.36毫米。
无翅若蚜末龄若蚜触角为6节,夏季体色淡黄,秋季体色灰黄,腹部背面第一、六节中侧和第二、四节中侧及两侧各有白圆斑1个。
有翅若蚜形状同无翅若蚜,第二龄出现翅芽,其翅芽后半部为灰黄色。
2.生活习性
(1)生活史棉蚜在辽河流域棉区每年约发生10-20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华南棉区20-30多代。除在华南部分地区棉蚜的全年生活史是不全生活史周期外,其余大部分棉区都是全生活史周期。有全生活史周期的棉蚜深秋产卵在越冬寄主上(木本植物多在芽内侧及其附近或树皮裂缝中,草本植物多在根部)越冬。第二年春天气温上升到6℃时(长江流域约在3月间,辽河流域约在4月间)开始孵化为干母,12℃时开始胎生无翅雌蚜,称为干雌。干雌在越冬寄主上胎生繁殖若干代后产生有翅胎生雌蚜,称为迁移蚜,向刚出土的棉苗和其他侨居寄主迁移,时间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迁移蚜胎生出无翅和有翅胎生雌蚜,俗称侨居蚜,在棉蚜和其他侨居寄主上为害和繁殖,有翅蚜在田间迁一飞扩散。在棉田一般有1-3次迁飞,一次在现蕾前后,一次在开花期,一次在吐絮期。到晚秋气温降低,侨居寄主衰老,棉蚜产生有翅性母飞回越冬寄主,产出有翅雄蚜和无翅产卵雌蚜(统称性蚜),交配后产卵。在华南有不全生活史周期的棉蚜不经过有性世代,以有翅和无翅胎生雌蚜在越冬寄主不枯老的植物如蜀葵等上面越冬,来春棉苗出土后,有翅蚜迁入棉田繁殖为害。
(2)繁殖力棉蚜的繁殖力很强,在早春和晚秋气温较低时,10多天可繁殖1代。在气候温暖时4-5天就繁殖1代。每头成蚜一生可产60一70头仔蚜,繁殖期10多天,一般每天可产5头,最多可产18头。
(3)有翅蚜的习性有翅蚜的产生与寄主植物营养条件恶化、蚜虫群体过分拥挤及不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有翅蚜迁人棉田时,它的着落受风力、风向和地形等影响,形成不均匀分布。因此,初期蚜害呈点片发生。早出苗的地块,有翅蚜着落机会多,苗蚜为害往往偏重。麦蚜套作田中小麦对棉苗起着屏障作用,有翅蚜着落机会少,苗蚜为害较轻。
有翅蚜有趋向黄色、集中降落在黄色物体上的习性,可以利用这个习性设置黄色诱蚜器皿诱集有翅蚜进行预测预报。
(4)棉蚜和伏蚜的发生特点棉蚜和伏蚜是棉蚜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下分化的适应两种环境条件的两个生态型。棉蚜发生在棉花苗期,个体较大,深绿色,适应偏低的温度。适宜它繁殖的温度是16-24℃。当5日平均气温超过250C而相对湿度超过75%,或湿温系数>3时,它的繁殖受到抑制。当平均气温达到27℃以上时,苗蚜种群显著减退。经过一定时间的较高温度,残存的零星棉蚜产出黄绿色、体形较小、在触角等形态上与苗蚜不完全相同的后代,这就是伏蚜。它在偏高的温度下可以正常发育繁殖。当5日平均气温为24-27℃而相对湿度为55%-75%时,伏蚜的日增长率达50%一100%,但是当气温进一步升高到28. 5-30℃,相对湿度>75%时,伏蚜的繁殖受阻,数量明显下降。有的研究者在室内试验还证明,伏蚜在偏低温度下饲养一段时间后会形成苗蚜种群。
黄河流域棉区一般苗蚜主要发生在5月中句至6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棉蚜为害的间歇期。伏蚜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70年代以来,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和栽培制度的改变,伏蚜大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对棉花产量威胁较大。
3.发生规律
(1)越冬基数与气候条件有完全生活史的棉蚜,越冬卵的数量,特别是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的蚜量与棉田蚜的发生数量有密切的关系。当性母向越冬寄主迁移期间,如气温较高、雨量适中,有利于繁殖性蚜和性蚜产卵,则越冬卵量大。如气温较低、雨量大,越冬寄主提前落叶,影响性母和性蚜的繁殖,则越冬卵量少。在早春干母孵化期间如气温偏高,有利于其存活、发育和繁殖,则4月份有翅蚜向棉田迁移较早而数量多。如温度偏低、雨量大,则迁飞的蚜量减少,初期苗蚜轻。
(2)在棉田为害阶段的降雨情况棉蚜特别是有翅蚜在雨水冲翩下种群量明显减退。一般日降雨量20毫米就有一定影响,日降雨量50毫米或旬降雨量100毫米左右,抑制作用更显著。因此,干旱气候有利于棉蚜增殖和扩散。但是高温(3日平均温度30℃以上)、干旱(相对湿度50%以下)或暴雨冲刷都对伏蚜种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小雨的天气对伏蚜最有利。
4.防治技术
(1)种子处理选用70%高15或70%锐胜(种子重量的0.4%-0. 5%)等种子处理剂进行光籽包衣。
(2)生物防治选用抗蚜威、毗虫琳、陡虫脉等2 000倍药液防治小麦田麦蚜,保护棉田的天敌;当棉田瓢蚜比在1:150以下时,不需要药剂防治。
(3)药剂防治苗蚜点片发生时,可用100倍乐果滴心;当百株蚜量3000头或卷叶率达到30%以上时,或当百株单叶棉伏蚜数量达到2 000头时或卷叶率5%以上时,可用10%毗虫琳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3%陡虫眯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本文章来自中国生态农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