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永汉新陂村10多亩良种水稻浸泡70小时后仍结穗
发表日期:2014-07-18 02:00AM 阅览次数:
据介绍,“5·23”强降雨导致新陂村综合文化广场旁几百亩水稻被洪水浸泡约70小时,大部分水稻受浸死亡,仅有10多亩水稻恢复正常生长。
这10多亩水稻缘何如此“坚强”?日前,记者跟随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员到新陂村一探究竟。
在该村综合文化广场旁的农田里,记者看到大部分田块已长满了杂草,而在水灾后顽强存活下来的那10多亩水稻则夹杂在这些长了杂草的田块里,青绿的禾苗上垂坠着一条条稻穗,显得相当抢眼。
村民陈伟新告诉记者,广场旁的这几百亩农田地势非常低,每年稍有强降雨就会出现洪涝灾害。今年“5·23”强降雨给这些农田里的水稻带来了灭顶之灾,受浸时间长达70小时。
“洪水退后,田里的水稻沾了不少烂泥,一经太阳暴晒,大部分水稻都枯萎死掉了。只有少数的水稻成活。”陈伟新说,他家也在这边种了0.8亩水稻,统一栽培肥水管理,然而一半栽种本地品种(土种)的禾苗全部死亡;另一半栽种优良品种“五山丝苗”则侥幸存活,目前恢复生长并已结稻穗。
永汉镇农技站技术员告诉记者,在这边农田里,村民陈远秋种植的0.1亩“青珍”水稻,插秧后7天亩施30斤龙门水稻配方肥,生长正常。邻田陈惠文则是插秧后7天亩施40斤龙门水稻配方肥和插后30天亩施50斤龙门水稻配方肥,田块全部植株死亡。
同样时间、同样被洪水浸泡的水稻,为何一些被浸死,一些却顽强存活?记者发现,村民陈伟新家种植的水稻区别在于品种的差异,一种是自留“土种”,一种是龙门县引进的优良谷种。而村民陈远秋与陈惠文种植的水稻差异则在于施肥次数上。这两种差异里有何玄机?
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员研究发现,新陂村广场旁的“稻坚强”存活的原因主要在于品种抗性与科学管理技术。
“不同品种耐浸能力不同。相对于土种来说,经过改良的水稻良种植株健壮、叶片挺直、根系发达、耐浸力强;反之禾苗纤细,耐浸能力弱。”技术员黄铭华说。
新陂村水稻管理技术差异在于施肥的时间点不同。为何村民陈惠文的水稻施两次肥反而会死亡?黄铭华解释说,原因在于他最后一次施肥后即遇上水灾。水稻施肥后,禾苗组织嫩幼,叶色嫩绿,含氮素水平高,耐浸能力弱。因此,龙舟水前后这段时间应避免施肥。 (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