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夏粮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粮食增产还有潜力可挖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的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731.9亿斤,比2013年增产94.9亿斤,增长3.6%;其中谷物总产量2516.2亿斤,比2013年增产87.8亿斤,增长3.6%;谷物中的冬小麦产量2397.9亿斤,比2013年增产80.8亿斤,增长3.5%.全国夏粮生产连续11年实现丰收——全国夏粮生产十一连增,令人振奋。十一连增之后粮食持续增产的潜力还有多大,更引人关注。最新发布的《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显示,中国被列入良好表现一档,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据测算,今后我国粮食产量每年要增加240多亿斤才能满足消费需求。若从科技、耕地、水利三大关键入手,今后粮食增产依然有潜力可挖。

科技增粮——

未来粮食单产有望提高15公斤至20公斤

2013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358.5公斤,相对10年前提高了69.6公斤。粮食增产,大部分靠单产。那么,科技增粮未来还有没有潜力?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说,我国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直接推动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90年代推广紧凑型玉米,使水稻、玉米亩产分别提高了近100公斤。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1至2次品种更新,未来粮食单产可以提高15公斤至20公斤。

专家认为,当前科技增粮的重点是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通过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开展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推进技术入户到田。

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在10%以上。农业部2008年起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以万亩田为示范片,集成推广现有的实用技术。据统计,全国4000多个万亩以上的小麦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528.3公斤,比所在地区平均高出89.4公斤。

护地增粮——

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

粮食增产,还要靠面积。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过程中,我国耕地是否有挖潜余地?

先看数量。我国一直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农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研究显示,加强耕地保护措施对保证可耕地数量作用显著。国土资源部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有734.39万公顷,可开垦土地有701.66万公顷,可复垦土地有32.7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而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我国土地整治有望大大提速。

再看质量。当前,我国耕地中只有三分之一是高产田。通过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预计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更新提质2亿亩高产田。据测算,更新提质后单产可提高5%,中低产田改造后单产可提高20%,将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

农业部表示将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培肥地力、养分平衡、土壤改良、耕地修复为重点,重点改造东北黑土地、提升黄淮海盐碱地、改良南方的红黄壤农地,打造我国三大粮食生产骨干区域。

节水增粮——

"十二五"期间新增节水灌溉1.5亿亩以上

"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慧军说:"今年武强县5000亩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小麦田,增产的同时每亩可节水70吨至80吨。这项技术如果在全省推广,即使按每亩节水50吨计算,全省3500万亩小麦的节水量也将相当于南水北调计划给予河北的用水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说,我国节水灌溉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是,喷、微灌面积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仍然很小,说明我国灌溉技术相对落后,也意味着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我国灌溉耕地的单位粮食生产能力是全国平均数值的1.8倍,是旱地的2.9倍。"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建成一批示范效果明显、农民接受程度高、可持续能力强的规模化节水灌溉片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亿亩以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2020年达0.55以上。

(傲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