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商亏本、粮食发霉 玉米贸易怪圈如何打破?
发表日期:2014-07-16 01:44AM 阅览次数:
玉米运输补贴,本意为民,却几家欢乐几家愁
玉米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可以说它的市场波动牵动着数亿农民的心。由于连续丰收和需求减少,玉米开始供大于求. 为保证农民利益,国家出台了玉米最低保护价,同时还出台了运输补贴,来保障南方饲料厂的利益,补贴是好事儿,可围绕补贴也生出了很多故事。东北的玉米大多通过锦州港(600190,股吧)运往广东,从而形成了一条“北粮南运”的黄金水路,今年就在这条黄金水路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辽宁锦州,由于靠近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东北大平原,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米内贸港口,每天都有货船从这里起航把玉米开往南方。港口上正在装船,其中有一仓是老周的货,即将从锦州港起航运深圳的蛇口港。
做了十几年的玉米贸易,老周在这条“北粮南运”的黄金水道上稳扎稳打,从未失手,但是却在去年年底做了一笔让他心惊肉跳的生意。
锦州天利粮贸有限公司经理周文金:我赶了一仓粮,大概在9000吨,按当时的价格我们应该是保本甚至多少能赚一些。
可让老周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笔本该稳赚的生意,却让他赔了大钱。
周文金:对,一单生意就赔了90万。
老周赔钱不是因为看错了行情,而是因为突然新发布的玉米运输补贴政策。他那船货从锦州运到深圳,路上要走五天,货在路上的时候,财政部公布了一项针对玉米的运输补贴政策,从2013年11月30到2014年6月30号,为鼓励销售区企业到产区采购新粮,缓解主产区收购压力,对符合条件的关内企业到东北产区采购玉米,国家将按140元/吨的标准给予费用补贴。由于这次补贴的对象,只包括各省的骨干粮食企业,以及中粮、中纺和中储粮等中央企业集团,像老周这样的中小贸易商,并不享受这项补贴。
锦州天利粮贸有限公司经理周文金:国家补贴政策一下来,明显,很明显的走向,市场粮价顿时就下来了。
老周这船玉米本来准备卖2400多块钱一吨,可运输补贴的政策已出来,深圳市场上玉米的价格就开始下跌,老周有点坐不住了。
锦州天利粮贸有限公司经理周文金:一吨要赔一百块钱,因为他们是后边,具体时间记不清,要正常在南方卖到2400的时候,国家补贴到140,那么他们就可以卖到2200多到2300,2300就卖了,那我们到那儿,本钱就2400多,卖到2300,跟他们后面的价格一样卖,这样的话就赔了一百多块钱一吨。
一吨玉米赔100元,9000吨就要赔90万。原来,生意一直做得顺风顺水的老周,忽然觉得生意不好做了,而且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
做玉米生意,一定要看两个价格:北方价格和南方价格,北方价格指的就是锦州港的玉米价格。这里被视为玉米市场的晴雨表。早上六点,锦州港附近的长江街上,总能看到这样的大货车,车上装的都是玉米,他们正等待收检测员给玉米体检,这些抽样的玉米将通过这条传输管抵达检测室,含水量、霉变指标都符合要求,贸易商才会收下他们拉过来的玉米。
这位货车师傅从通辽来,拉了70多吨玉米。他感觉今年活儿不好干,去年,一吨运费还100元,今年一吨只有60元。现在一趟活下来,能把油钱挣回来就不错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去年一百元一吨的话,能挣多少钱?
货车师傅:一百元钱的运费,能挣个一两千元钱
《经济半小时》记者:一车?
货车师傅:对
《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呢?
货车师傅:今年就不行了,就不挣钱了。就等于白给人家拉了。真不挣钱。
车少了,就意味着玉米少了,这是玉米贸易商崔志永最不愿看到的场景。
崔志永从2001年就开始做玉米贸易,他觉得今年是十三年来,生意最难做的一年。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今年库里存了有多少粮?
锦州市永丰隆粮食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志永:现在2万多吨吧
《经济半小时》记者:比去年呢?
崔志永:比去年少,没存满呢,没有粮了。就存这么多,就完事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要是存满应该是什么样啊?
崔志永的贸易公司有70多名员工,因为收不上玉米,他正打算让员工们轮着放假。
《经济半小时》记者:往年这个时候不可能放假?
往年最淡季也就是九月份一个月,九月份收不到粮,其他月份都能正常收购。
《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淡季提前了?
崔志永:对,提前了。现在没有粮啊。老百姓手里也没有粮,贸易商手里也没有粮。
原来玉米满仓,现在只留下空荡荡的库存。玉米都去了哪儿呢?
崔志永那里空荡荡的粮场
粮食运输不均,各地港口缺货积压出问题
去年,锦州港粮食的中转量达到了1300万吨,近一半的东北玉米都是从这里运往南方销区的,而今年,锦州港这条“北粮南运”的黄金水路上的运输量却急剧减少,记者告诉我两个细节,原来停8条船的泊位现在只有三条船,不仅运玉米的船少了,走铁路货运的车皮也在减少,以前的货物装卸记录一天写好几页纸,现在一页都写不满。不仅贸易商收不上玉米,港上中转的玉米也少了,玉米到底都去哪儿了呢?
负责玉米业务的顾梅松原本是港上的大忙人,但现在,他工作的节奏突然慢下来了。他认为,玉米货物量的锐减主要因为国家的临储收购。
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处经理助理顾梅松:现在粮食大部分都被国家的临储收购了,被收去了。
顾梅松提到的临储收购,指的是从去年年底,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以每斤1块1毛2分钱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手中的玉米,给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价,远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
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处经理助理顾梅松:今年的临储收购量比往年都大,收购了将近7000,目前报的是收购了7000万吨吧。往年的整个东北的玉米产量也就是一亿到一亿二这个左右,现在就是这个7千万吨,再加上前期走的贸易粮,基本上就无粮。
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国家临储玉米共收购7000万吨,占东北玉米总产的75%,在贸易商看来,市场上没有什么玉米了,也就没有什么操作的空间了,玉米市场现在就是政策市。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因为很多像老周这样的中小贸易商拿不到运输补贴,他们的贸易方式也被完全改变了。
今天一船玉米又准备从锦州港起航,老周和另一位贸易商刘立新各占了一个仓位,因为不享受运输补贴,他们没法再去南方销售,只得在锦州港就把玉米给卖了 。平常不怎么上船的刘立新,今天也亲自来看看这批货,因为这仓玉米给他今年的贸易划上了一个句号。
锦州良丰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立新:这个如果按照时间算,这应该是我最后的一条船,就是今年收购期结束之前,因为后续这块库存几乎就没有了。现在看,就是完全靠这种北粮南运的贸易方式,这个模式在今年我们这种民营企业就行不通了,因为有一些相关的运输补贴政策,临储政策就约束了,我们原先经营的这种模式,这样就把经营范围局限在我们港口,像类似这种平仓了,装船平仓,在这儿直接就完成了整个的贸易过程。
刘立新今年收购的最后一仓玉米
锦州港上无粮,像老周和刘立新这样的贸易商深感无奈,可深圳的蛇口港正好相反,这里正在为粮多发愁。 在过去10年,靠这样的大船从北方源源不断运来玉米,这个港口已经成为北粮南运中最大的一个接卸港。
招商港务(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辉:深圳的招商港目前来看的话,作为销区来说,主要的一接卸玉米,北粮南运,接卸玉米的港口,所以它的位置重要性比较重要,现在目前我们港口来说,占整个珠三角的份额应该是在两港,招商和海星辆港占到70%的份额,
广东是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基地,这里对玉米的需求最近10年每年都保持近10%的增长。而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恰恰让这里辐射整个珠三角,去年招商港玉米的接卸量达到了500万吨,
和锦州港不同的是,深圳寸土寸金,这里场地、仓库比较少,港口想做大,只能提高中转效率。可今年进来的玉米船经常停在港上走不了。
招商港务(深圳)有限公司市场一部副经理江国光:我港上说白了需要周转,船如果十天、八天走不出去的话,我肯定着急。我着急之外,客户说白了也着急,粮来了卖不出去,有时候不是说是价格的原因,的确是需求限制了它。船靠在离不走,我的泊位周转也慢了,港上的成本也增加了,应该来讲从港口、船公司、客户都损失,方方面面。
这艘船从昨天到港就一直趴在这里,船上的玉米迟迟没能卸下来。这趟活儿,船东至少要赔30万。以前,偶尔遇到玉米卖不完,江国光就会让贸易商把剩下的玉米存到港里的仓库。可现在却不行了,这里是玉米满仓。
深圳港口满仓,玉米有时无法卸船
招商港务(深圳)有限公司市场一部副经理江国光:像今年长的都超过三十天一批货的,就是船到了这里,卸下来,在港上存放超过一个月经常有。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原来这种情况从来没有过?
江国光:原来很少,很少,个别的,可能他对市场的一种判断,可能有一些失误啊,会偶尔的会有,但今年就是说,这种事情已经是很普遍了。
南方的一些贸易商为了拿到运输补贴,从东北采购了大量玉米,但是运到深圳后才发现,由于饲料市场不景气,玉米并不好卖。于是大量玉米积压到了港口。
江国光:整个南方的需求有所减弱了。玉米长期在港上的存放都没有低于过安全库存量的。
在这个码头工作了20多年,江国光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多玉米堆积存放的情况,仓库不够使,只好把玉米堆在外面。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也是露天存放的,我看都敞着放呢.
江国光:对,你看下雨的话,有些地方都已经发霉结块了。你看那种正常我们说的,都已经结顶了,这是行业里面的术语,叫结顶,为什么结顶,它其实没有任何浇过雨或是啥,它就是因为你放的时间长,南方的那种气候,我们的油布这么一盖,里面玉米的这种呼吸作用,蒸汽往上的时候,整个顶都已经结了,正常新鲜的玉米,它的流性是非常好的,现在你看见没有,都变成小冰川一样的,不会自动流下来了。
深圳港口结顶了的玉米堆
今年,深圳的雨水特别多,每下一场雨,玉米的质量都发会生变化,在现场,我们已经能够味到一阵阵发酵的味道。
深圳港口已经霉变的玉米
今年以来,招商港上的玉米库存始终维持在15万吨,达到了港上能够承受的极限。据江国光估算,目前整个珠三角地区港口的玉米库存量已经接近50万吨,而珠三角的贸易商曾经根据经验核定出的安全库存量是30万吨。
江国光:珠三角现在正常的安全库存很多贸易商讲的,低于30万的时候,一般市场的波动不会太大,如果超过30万吨,那么饲料厂的采购欲望就会明显降低,他就是怕自己拿的货,今天拿的价格,明天可能会掉10块、5块,因为采购成本对饲料厂来讲一个很大的利润空间。
玉米贸易商数量减少,饲料商采购难
一方面是一些贸易商拿不到运输补贴,锦州港运输量锐减,另一方面,南方的一些贸易商为了拿到运输补贴,从东北采购了大量玉米,但是运到深圳后才发现,由于饲料市场不景气,玉米并不好卖。于是大量玉米积压到了招商港,港口也发愁大量压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饲料企业居然也发愁,他们愁的是买不到玉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港上的这栋大楼里集中了40多家和玉米相关的商户,在这里, 可以找到运玉米的船,卖玉米的贸易商,还有买玉米的饲料企业,老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任务就找玉米。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像这个玉米符合咱们的要求吗?
双胞胎集团港口玉米部总经理廖为玉:这个东北玉米不符合我们双胞胎饲料生产,主要是霉变率偏高,因为我们双胞胎是做乳猪料的,对玉米的品质要求比较高,对霉变控制也比较严,像这个霉变率偏高,就不符合我们企业的质量要求。
做玉米的,没有不认识老廖的,因为他所在的饲料企业,一直占据中国猪饲料销量第一的位置,这家企业一年要用掉600万吨玉米,比蛇口港一整年的接卸量还多。在这600万吨中,有一半的玉米都要由老廖来采购。
今年饲料销量少,用不了那么多玉米,可老廖采购的压力反而比以前更大了。作为最大的饲料企业,老廖买玉米可以享受国家的运输补贴,在今年6月30日以前,每进一吨玉米,都能从国家那里拿到140块钱的补贴,这就相当于每吨玉米便宜了100多块钱。对于企业,这当然是好事,可是运输补贴一出来,他买玉米却更难了。原来和老廖有生意往来的贸易商还有四五十家,补贴政策出来后,只剩下了10多家。比如像贸易商老周他们都在锦州港平仓,没办法到南方来了。
双胞胎集团港口玉米部总经理廖为玉:对于我们饲料企业来说,也不是好事,我们也希望百花齐放,贸易商数量少,对我们采购难度明显的也是增加的,不仅仅是北方人员增加采购成本的一个上升,就是在南方竞争也不是那么充分了,贸易商整体数量少了,对我们采购难度增加。
老廖只得增派自己的员工去北方采购,他本人也去了东北,一直在那里坐镇指挥。
双胞胎集团港口玉米部总经理廖为玉:像我本人一直在北方采购,像春节前,包括春节后的2月份、3月份、4月份,我也是5月份才回到南方,因为5月份以后北方已经无粮可采了,不得不回来了,没有粮食了,买不到了,粮源已经枯竭了。
虽然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也有粮源,但老廖都没考虑,因为他们生产的很多饲料都是给乳猪吃的,对玉米质量的要求比较高。
现在用的主要是东北玉米。东北玉米主要是毒素低,向我们说的黄曲霉素,呕吐毒素,包括玉米的赤霉烯酮,它都比其他的产地会低。
采购的压力让老廖时刻关注着每一条从北方来的船。
廖为玉:这个也是补贴的时间快临近了,所以北方的贸易商也是赶到6月30日,把这些大船往南方移过来,是这样的。
根据规定,到6月30号,国家实施的每吨140元的运输补贴就结束了,老廖也希望能赶在补贴结束之前多进一点货,昨天中午停靠过来的这艘船上有6万2千吨玉米,其中近一半都是老廖的货。今天一上班,老廖就赶紧叫人从船上取了些玉米,他着急想知道这批货的质量。
廖为玉:我们怕到路上有霉变,有损失的不良的情况出现,所以我们都还要重新再检。
检验结果让老廖放下了悬着的心,可算是等到了一船质量好的玉米,这些玉米可以卸船了。不过一船玉米也就够附近的饲料厂生产三四天。 但每天都要开工的饲料厂,老廖依然在担心饲料厂断档 。
玉米贸易流通陷入困境,如何破解僵局?
今年上半年,猪价的持续低迷,饲料也卖不动,去年这时候每个月能卖两万七千吨饲料,可今年一个月也就卖到两万两千吨。结果就是贸易商进的玉米也就卖不动了,即便是国家出台了运输补贴,促进了北粮南运,但还是有大批的玉米堆在了招商港 上。这又该如何解决呢?
运输补贴优惠南方,这让东北的贸易企业日子艰难,锦州港运输量锐减。而收储政策照顾东北,贸易商把玉米运到东北,造成玉米运输逆流,大量玉米挤压在招商港,玉米的贸易流通似乎正在陷入死结,这种僵局能否打破?突破口又在哪里呢?
在浙江湖州,一场例行的玉米行业年会,吸引了南北方众多贸易商、船东,饲料企业和港口的参与,人们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破解玉米僵局的答案。
在现场,我们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70%的受访者对玉米供大于求的市场局面表示担忧,85%的人认为,2014年国家还将继续启动临时收储和补贴政策。
在国家粮食局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看来,中国玉米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国家粮食局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巨大的临储玉米入库,表明中国的玉米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或者说根本性的变化。
是什么原因让此前一直偏紧的玉米市场,突然变成了供大于求?尚强民给我们看了这样一组数据: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十连增,玉米增长最快, 2013年玉米播种面积比10年前增长了50%,十年,玉米增产一亿吨。与此同时,近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肉类消费在减少,玉米需求不足。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国家先后出台了两项玉米补贴政策。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司长周冠华:通过给南方的一些个用粮企业给一部分补贴,也调动他们到东北地区来才采购玉米,还有粳稻嘛,积极性,这个效果应该也是比较明显的。应该是有利于缓解东北地区的收储压力和收储矛盾。
国家在尝试打破玉米市场的僵局:临时收储计划——在解决产区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运输补贴——在解决销区饲料企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一产一销,市场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都想到了,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国家粮食局总工程师何毅:现在我们粮食增产,财政已经拿出了很多的资金来支持,像种子补贴,生产环节里头,农民的直补,平均起来一斤粮可能都得超过一块钱。如果我们流通环节建库、存粮,粮食的出库还要靠财政补贴,那一斤粮食就得一块多钱,那这样一来,我们纳税人的钱,很多钱都投入到了这样的一种补贴方面当中,财政的负担就是非常重。
花这么多钱补贴是希望能够打通玉米市场的任督二脉,但现实情况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开始围绕补贴做起了文章。
锦州市永丰隆粮食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志永:东北给补贴,把河北粮运到东北了,现在山东和河北都缺粮。
一些河北、山西的粮,本该一路南下,卖到山东,但精明的生意人,宁愿花上每吨120元的运费,把玉米卖到东北。
崔志永:在那儿(河北、山西)卖2200左右,到锦州港前一段是2320 ,或者2330。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加上运费?
崔志永:对。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跟当时锦州港的价格一样。
崔志永:一样。
河北,山西的玉米拉到东北,再从这里运到往南方,每吨就享受140元的补贴,利润空间就来了。用业内的行话说——粮食出现了逆流。
国家粮食总局调控司的周冠华也密切关注着玉米的逆流现象。
国家粮食总局调控司副司长周冠华:东北地区价格托起以后,市场价格没有那么高,那么企业,包括一些个粮食经营它要算帐,一看这个往那儿流,有利可图,那肯定会往那儿走一会儿。我们从统计数据上也能看得出来,辽宁省产的粮,玉米可能在东北三省加内蒙,应该是相对比较小的。但是它那个从辽宁走的粮量确实不小。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南方的加工企业享受了运输补贴,但东北的玉米加工企业却因为没有补贴,日子过得艰难。
国家粮食总局总工程师何毅:去年已经有了每吨140块钱的运费补贴,你说给南方关内企业补贴了,关外企业就喊了,你给他补贴我日子就没法过了。关外的企业就说那这个政策要么一视同仁,要么都别给,
针对玉米补贴出现的种种矛盾,国家粮食局的相关部门坐到一起,商量接下来的对策。
国家粮食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玉米深加工消耗量来看的话,从2012年到2014年,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大概就是到2014年,我们统计的2013年的结果是,玉米原料消耗量大概在5500万吨左右,这样的话,一直是一个下行的趋势。
国家粮食局总工程师何毅:我们看看怎么能够出台这样的政策,尽量避免出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单向目标政策。
玉米的临时收储计划,虽然解决了农民的卖粮难,但玉米都进了国库,贸易商就陷入了无粮可卖的窘境;运输补贴政策,虽然刺激了北粮南运,但积压在南方港口的玉米,一时间却难以找到销路。
国家粮食总局总工程师何毅:所以现在这个补贴政策在不同的类型的企业,它会有不同的反响,这个也不能靠过去的一刀切的做法。所以普世性的补贴的做法,看来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决定权在市场这样一个新的特点。且这个结果是导致财政的负担是越来越重,一切都靠在财政上。而且财政的补贴数额是巨大的。
怎么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什么样的政策既能防止一刀切,又用好市场这只手,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家粮食总局总工程师何毅:用什么样的政策,能够怎么样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这个题目前还没破。我希望通过今年的粮食收购,通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了解,能够找到完整的、系统的、规范的政策导向。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企业,更有利于农民和我们消费者。
【半小时观察】 补贴政策考验决策者智慧
2013年年底,玉米补贴政策接踵出台,直接激励了南方企业到东北采购。这在当时对东北玉米市场价格起到提振作用,但是,从节目中我们看到,一些我们之前没有预料到了情况也正在出现,比如,有不少收购商就是出于取得补贴的利益考虑,将河北,山西的玉米拉到东北,再从这里运到往南方,每吨就享受140元的补贴,但是因为这些作法没有遵循市场供需关系,反而导致了局部积压的同时又局部缺货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现象提示我们,一项好的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必须要有更完善周全的设计和考量。记者在玉米大省吉林和辽宁的调查中就发现,玉米种植面积仍然在扩大,如果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今年又将是一个玉米丰收年,这就给决策者出了一道难题,该制定什么样的玉米补贴政策,既保护农民,又兼顾贸易商、加工企业,还有消费者的利益,这无疑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