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家队”作用 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行走草原看农垦见闻

    新华网北京7月15日电(记者于文静)七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万亩油菜花泛着金黄,青翠的小麦延伸到天边。近日,记者深入祖国东北边陲的海拉尔农垦,探究“大粮仓”发展现代农牧业,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思路。

    可持续大农业确保粮食安全

    在特泥河农场,刚出锅的馒头麦香四溢、口感筋道,奥秘在于面粉来自用有机肥种植的优质小麦。

    记者在农场的有机肥厂了解到,以牛粪为原料,采取生物菌培育合成技术,经过发酵、翻拌,杀菌、杀虫、除臭,该厂每年可生产有机肥1万吨,用于种植小麦和改良土壤等。

    发展有机肥生产是海拉尔农垦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缩影。面对人增地减水缺的现状,“如何种地”是粮食产区面临的大问题。在海拉尔农垦,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节水灌溉、农机耕种和植保等措施,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2013年,垦区粮油总产18亿斤,人均生产粮油15万斤,位居全国领先水平;机械化率达99%,种植业科技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2个百分点。

    “呼伦贝尔市87%是森林、草原、湿地,工业污染少,亩均化肥用量低,有生产绿色食品的极佳环境。”海拉尔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胡家才说,优质小麦、优质双低油菜籽等八个农畜产品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

    除了“如何种地”,“谁来种地”也是挑战。特泥河农场场长张绍勋说,机械耕种可大大减少人工,目前农场人均管理300亩地,今后还有提升空间。同时,机械种田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也在吸引年轻人回归,成为后备力量。

1 2 3 下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