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育出抗旱转基因小麦 为国家提供技术储备

人民网北京7月9日电(赵竹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开展的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日前取得最新成果。田间试验表明,该项目培育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15%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具有较大的生产应用潜力。

占我国粮食总产量五分之一的小麦,其种植区域有三分之二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日渐匮乏,抗旱节水成为我国小麦农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该项目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马有志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植物抗旱性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因此常规的育种方法实现起来难度大、周期长,如果依靠转基因技术,便可以有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对植物抗旱相关基因已有不少研究,但就小麦来说,国际上还尚未发现对提高小麦抗旱性有显著效果的重要基因。

项目研究人员首次获得2个可显著提高小麦抗旱节水能力的关键调控基因,能够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并且增强叶片光合作用,从而实现抗旱节水、提高产量的效果。

这2个关键基因已获得授权专利,为今后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人员将这两个关键基因转入到我国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济麦19、济麦22、石4185、邯6172等品种中,形成一批新品系,并从中筛选出16个抗旱节水性显著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目前,已有8个品系进入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环境释放阶段。

国内转基因水稻商业化近年来遭遇重重阻力,转基因小麦的产业化推广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对此,马有志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一项新技术,经过严格安全性评价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但由于社会环境、公众的接受程度等原因,无论国内外对产业化都持慎重态度。“虽然,短时间内不会实现产业化种植,但发达国家及国际跨国公司一直没有停止对产品的研发进程。从长远战略角度考虑,转基因技术研究不能放松,要坚持研发,在技术上不能落后,要抢占制高点。在产品研发上,要做好‘战略储备’,以免受制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