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后减损综合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表日期:2014-07-10 01:25AM 阅览次数:
该课题立足产业实际,着力推进技术装备创新、标准建设和示范推广。共研发了“组挂式玉米自然通风干燥仓”、“负压式小麦清杂机”等储粮设施装备16套。制定了《马铃薯贮藏设施设计规范》等国家或行业标准8项,编写了《马铃薯贮藏防腐剂使用工艺技术》等储粮技术规程30项。取得了《递级式中小型仓内抽吸换气除湿降温通风系统》、《履带式粮食清杂机》等专利授权22项。建立了各类储粮技术集成示范点38个,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2020人次。开发的“组挂式玉米自然通风干燥仓”利用东北地区特殊地理气候条件,通过仓内布设风道和机械倒仓处理,实现了高水分玉米的自然通风干燥和长期储藏。较“地趴粮”相比,防霉防鼠效果好,可降低5%产后损失,与烘干后储藏相比,既节约人力成本,又节约能源消耗。该类仓型已在吉林、黑龙江多地实现整村推广,受到农户热烈欢迎。根据农户小规模存粮特性需求设计的保温气密小麦贮藏仓,配备相应的清理、提升、监控、保温气密等技术,既保证了小麦贮期品质,又极大降低了设施和管理成本。该仓型在山东章丘小麦种植合作社示范3组,当年存贮小麦36吨,8月入仓11月售出,农户增收11520元。开发的标准化马铃薯储窖,充分利用了我国马铃薯北方主产区的自然条件,以成本低廉、零污染零排放的自然通风储窖为基础设施,配备相应管控技术和辅助设施,实现了马铃薯安全越冬贮藏。2013年内蒙古化德县试点贮藏马铃薯3600吨,贮藏增收610万元,收益较往年增加2.24倍,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农户马铃薯贮藏条件,而且还推进了当地马铃薯淀粉加工项目和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该项目以服务农民为重点,注重技术集成和信息化建设,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生产规模和技术需求,推进粮食“干燥+输送+贮藏”模块化技术装备集成,开发了不同技术集成模式的粮食产后烘干贮藏处理装备,并将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农户储粮环节,开发粮食贮藏信息监测及远程控制系统,对不同粮食贮藏环境进行实时智能分析,控制环境参数,指导农户科学储粮,达到了“当年建设,当年受益”的良好示范效应,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示范的条件。该项目的成果对进一步提高粮食产后减损水平,全面推进粮食产后减损技术设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