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突破粮食增产“天花板”年产粮超18亿吨

今年麦收之初,江苏小麦专家组来到扬州高邮市三垛镇春生村,对小麦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现场实产验收,3.04亩“宁麦13”攻关田实收单产693.2公斤,比大面积小麦单产提升50%以上,创造我国淮南麦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经济发达的扬州市,吨粮田面积已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73.3%,80%的小麦和50%的稻谷销往南方诸省,年产商品粮18.4亿公斤。今年全市夏粮实现“十一连增”,其连续突破粮食增产“天花板效应”的“扬州跳跃”,颇有启示意义。

品种纯良化:让种子研推扎下“突破”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中国粮食生产采取的是依靠物质投入或劳动投入增加的“粗放型”方式,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粮食增产将面临着能否持续的问题,也就是能否突破这个“天花板效应”?扬州市早些年就在良种研发和推广上寻求突破。

扬州市农科院研发的“扬麦16”,是长江中下游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在江苏种植达3255.4万亩,增产粮食9.77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17.76亿元。江苏淮南地区小麦中流行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扬麦16”有效克服了这一顽症。

扬州市农科院是区域性农业科研机构的领跑者,全国地市级农科所综合实力排名第一。多年来,先后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10个,“扬麦5号”、“扬麦1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成果转化创社会经济效益500多亿元。

“每亩将近700公斤,这样的高产量在我省前所未有,扬州播种的小麦已经创下全省小麦超高产攻关新纪录。”江苏小麦实产验收专家组相关专家介绍,高邮市三垛镇春生村的“宁麦13”攻关田,创下了小麦超高产全省历史最好成绩。

据扬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扬州市把优质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作为粮食增产首要措施来抓,每2~3年品种更新一次,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98%以上,良种贡献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市农委负责人说,今年以来扬州市各地以粮食万亩高产增效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广“扬麦16”、“扬辐麦4号”、“宁麦13”等小麦高产新品种,品种纯良化领先全国,小麦单产、总产均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夏粮“十一连增”目前已成定局。

耕种数字化:让科技创新连接“突破”的网络

夏种夏管时节,高邮市车逻镇太丰村产粮大户张玉喜点拨着手机,正在利用“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信息”配出的肥料给田里的水稻施肥:“以前用肥料最低要用50公斤,现在用手机配,一亩田用20公斤就够了,产量比以前要高一两成!”

张玉喜说,他种植的100多亩麦子,按照农技部门的要求施行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今年一茬麦子仅肥料钱就能省下五六千元,节本增收起码一两万元。将农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扬州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在全国推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扬州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创的“扬州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5~2013年,全市95%以上的耕地推广应用了这种新模式,应用面积达4130万亩次,在实现全市粮食连续增产的同时,化肥总用量下降了约10%,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2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滥施化肥、肥料流失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实现节本增收21.6亿元。

2007年,“扬州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被农业部定为规范化软件,在全国所有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推广应用,迄今为止已为全国31个省(区、市)1624个项目县提供了技术培训。

目前,扬州已经建起测土配方施肥系统,通过GPS的定位分析,录入了全市所有的土壤信息,然后根据土地的肥力,配制最合理的肥料配方。

农民只要在系统中找到自家的田块,就能知道如何科学施肥。既经济,更环保。

传统精耕细作,土地产出率相对较高,但劳动生产率底。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已经很少且人力成本上涨。扬州市在“数字化”推动下,大力发展精准农业,通过包括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在内的精准计算和实施,提高农业效率。

在江都区的小纪镇现代农业园区,这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通过一部手机调控上百亩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农作物多项管理的精准化农业生产无线监测系统。该镇是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示范镇,近年来,屡创粮食高产增效新纪录。

近年来,扬州市将稻麦精准栽培新技术及时推广应用到生产一线。以高产增效创建、集中育供秧、科技入户等项目实施为抓手,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推广覆盖率,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服务社会化:让机制创新发掘“突破”的潜力

和许多经济较发达地区一样,扬州市“大包干”后的均田承包,带来的农地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低效化,使得土地经营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加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为此,扬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空间。但是,粮食生产中的病虫草害防治、农机化水平提高等,又成了困扰农户的新难点和热点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瓶颈,扬州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植保社会化服务新模式,连续多年将植保社会化服务列入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核内容之一,实现了由农民分散防治向专业化防治转变,由传统服务方式向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转变。

郭登华是高邮市界首镇益友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说,现在农村基本上很少有青壮劳动力在家种田,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劳动强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作业风险最大的还在于病虫害的防治。

为此,他们合作社为农民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提供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的“五统一”植保社会化服务,入社的农户从最初的100多户发展到现在3800多户,服务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到近2万亩。

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有针对性强的专业化服务。江都区发展农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900多个,其中农机合作社总数达72个,吸纳社员3556人;实现种子、耕作、植保、收割“四统一”服务的规模经营面积达34.9万亩。

从2010年开始,扬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组织全覆盖,有效地解决了病虫防治难的问题。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8%,为全国平均水平3倍多,每年专业防治节本增收近2亿元。

从2009年开始,扬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每年对专业服务组织防治后的稻谷和其他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农残检测合格率100%。扬州植保社会化服务模式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