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要增产科技是出路

导语·中国大田网近年来,我省在筹集农业项目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绩。河南农业大学为粮食持续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专家学者深入一线,为科技转变成农业生产力作出了珍贵的实践。

近年来,我省在筹集农业项目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实质性的科技帮扶,对粮食的增产、农民的增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此,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2010年起提出“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2013年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在30个项目县建设30个小麦万亩示范基地,28个玉米万亩示范基地以及两个水稻万亩示范基地,带动1806万亩辐射区,累计增产粮食11.41亿公斤,为项目区农民增收24亿多元。

作为该项目的三家技术单位之一,河南农业大学为粮食持续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专家学者深入一线,为科技转变成农业生产力作出了珍贵的实践。

在此,我们对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计划”首席专家郭天财进行了专访,郭教授对科技助力粮食增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2013年粮食增产效果明显

郭天财教授说,2013年,在省农开办的组织协调下,河南农业大学及其他省级技术依托单位与各项目县农开办、技术人员和项目区广大干群凝心聚力、密切协作,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关键技术,强化应变管理,科学抗灾减灾,充分发挥农开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优势,有效应对了今年小麦生产期间遭遇春旱、倒春寒、干热风、后期强降雨和玉米、水稻生育期间高温、持续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获得了丰产丰收,圆满完成了项目合同任务,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除了常规的技术指导,为提高项目实施成效,省级技术依托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思路。河南农大发挥学生众多的优势,组建了20余支“大学生科教服务队”,为农民朋友带去了粮食生产中的实用技术。

粮食进一步增产靠的是科技从粮食增产的结果来看,科技支撑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郭天财教授对这几年的做法、成效作了一个回顾。他说,农业是露天工厂,在人力不能控制自然环境的情况下,现在的粮食生产还受制于天。

如何改变生产条件,充分利用我省的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因素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改变生产条件是一个重要课题,而农业综合开发正是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条件。然而经过农业开发,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了,但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不大。

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们要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要注入科技,在土地治理、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上,依靠科技使粮食进一步增产。为此,省农开办积极适应形势,在4年前开始实施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在改变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注入科技的力量,提高生产能力。

科技支撑、农业开发怎样引导粮食增产增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和粮食的重要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因此,“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计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强大。

郭天财教授说,省政府规划打造高标准良田2000万方,为粮食科技支撑的行动计划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我省小麦平均亩产400公斤,而项目县原阳测产的项目是亩产618.87公斤。农业综合开发的地方一般都是生产条件较差的地方,经过治理,原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低产田,现在不仅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还高于目标产量水平,比较效益特别明显。

鉴于该计划的成功经验,有专家表示,发展现代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要靠科技解决问题。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提高粮食科技生产水平,全面提高河南的粮食生产能力。但同时,也有专家表示:“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

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郭天财教授认为,技术还有提升的空间。“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工作,需要科研基地、科研设施等各方面的条件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