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现代农业发展的旷世传奇
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不毛之地,如今已遍野稻花飘香。5.6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江河纵横,土质肥沃,年年书写着丰收的华章;
这里曾是一片风雪苦寒的荒原,如今已工厂城镇鳞次。113座国有农场里,航机列队,铁甲整装,演绎着世界农业现代化的高精尖;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北大荒——位于我国东北黑土地带的黑龙江垦区。
北大荒,他不仅是我国现代农业的拓荒者,也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大规模、大机械、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气魄宏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样样俱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齐抓共管;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全面领先。
北大荒,他不仅是国家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年粮食总产超过400亿斤,足以供给1.2亿城镇人口一年的口粮,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超过6130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超过4852亿斤。饥荒年代、非典时期、汶川救灾……每逢危难,国家需要调运粮食,北大荒这座“中华大粮仓”总是稳如泰山,靠得住、调得动,不计代价、不问得失。
北大荒,他不仅是全国现代农业的领跑者,也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扇窗口——能够在寒地大规模播种水稻,实现高产、稳产。目前农业人均生产粮食48吨,已经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当年从零起步的农场现在更是走出国门,其展现的农业现代化水准让发达国家的人们都难以置信!
短短六十多年的时间,从一张白纸到领先时代,北大荒演绎了一段世界农业史上的传奇。作为中国数千年屯垦戍边制度的创新继承,作为举国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产物,作为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的核心支撑,作为农业生产领域国家公有制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体现者,北大荒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他的实践与探索,既是其着眼于自身特殊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的创新性选择,也必将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不可磨灭的重要底色。
从“千古荒原第一犁”到“黑土绿浪黄金海”——
没有共和国就没有北大荒!作为共和国农业的长子,作为农业领域的国企,北大荒“国家队”的使命,不仅是要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更需要顾全大局的精神和临危受命的担当
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的水稻田边,立着一块牌子,上书几个大字: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点。
对友谊农场来说,这个说法称得上实至名归。
在前苏联援建下成立的友谊农场,隶属于北大荒的红兴隆管理局。这个远在边疆的农场,在设立时却牵动着国家领导人的心。
在红兴隆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当年《国务院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影印件,里面记载了1954年10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批准设立友谊农场,任命了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王操犁为场长的6人建场委员会,要求农场努力掌握新技术和大型谷物农场的管理方法,起示范作用。周恩来总理更是亲自指示友谊农场要“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
友谊农场的建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端,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我国农业还是牛拉犁杖的年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和思路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蓝图,一系列重大举措显示了党和政府发展新中国农业的远见卓识,而友谊农场则成为国家的“试验田”,被赋予了探路先锋的任务。
事实上,这也是整个北大荒的使命。早在1947年,为将来农业机械化做准备,按照中央“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一批荣复军人来到这片当时还是人迹罕至的土地,拉出“千古荒原第一犁”,创办了第一批国营农场,从此翻开了我国农垦事业和农业现代化探索的篇章。可以说,北大荒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就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
为了这一国家战略,四面八方的资源汇聚于此,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撑。当年《国务院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明确要求:中央和黑龙江省的水利、交通、铁道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大力积极支援“国营友谊农场”的建场工作。
60多年间,14万军人卸甲上战场,铸剑为犁,在这古往今来的千年死角,硬生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近百万支边青年、知青投身北大荒,“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与这片黑土地血肉相融;甚至还有一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赶赴这里,为这片蛮荒之地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设备。
在这批开拓者和奉献者里,有太多值得铭记的名字:为了踏察雪原,十个脚趾冻掉九个的老红军黄振荣;积劳成疾身患绝症,回到南国故乡治疗,却坚持要把骨灰送回北大荒安葬的杭州知青孙文珍;一辈子守着稻田和农民,创造了高纬度地区水稻栽培奇迹的“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
一个个人物令人心折,一个个故事荡气回肠!
“说不清这黑土地,为什么这样有魅力。/为你苦,为你累,反倒感觉欠着你。”
“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都说北大荒是“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这些传唱在黑土地上的歌曲,把北大荒人心中的滋味说到了骨子里。
北大荒的崛起,是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结果。
虽然站在如今的北大荒,触目所及,到处是黑土绿浪黄金海,早已没了当年荒野莽原上人们战天斗地的印记,然而,从那个时代孕育出的精神,却早已深深融入北大荒的肌体里血液中,始终指引着北大荒担纲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国家队”的职责,成为北大荒独具魅力的底色。
“踏遍三江风雪路,世间何事不能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北大荒建三江垦区参观后感叹,“北大荒这把米不但不能弱化,还要强化!”
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一队一号地,记者看到,一片绿油油的大豆长势喜人。农场副场长张秀国告诉记者,受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击,目前种大豆效益并不好,但农场还是坚持要留住这片大豆,为国家产业安全守住一道底线,这是国有农场的职责所在。
熟悉的话语,熟悉的做法。穿越时空,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北大荒农场在粮食不能自给、大批职工因营养不良而患病的情况下,勒紧裤带,坚持完成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在非典时期,首都粮食市场告急,国务院打来紧急电话征调粮食,北大荒立即组织专列,按照“不签合同、不计代价、保质保量、按时运到”的要求,一车车大米从17个车站全线发往北京;2008年5月,北大荒米业人再次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支援四川汶川灾区,48小时加工发运2400吨大米……北大荒将国家稳粮强农的大旗扛在肩上,60多年一以贯之。
作为“国家队”,北大荒深知,自己的使命不仅是要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更需要顾全大局的精神和临危受命的担当。只要国家需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在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服从国家利益,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服从全局利益。”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垦总局党委书记隋凤富说,“没有共和国就没有北大荒!作为共和国农业的长子,作为农业领域的国企,这是我们理应承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