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15年度课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转基因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和“十二五”实施计划,专项管理办公室组织编制了2015年度课题申报指南,现予以印发,请按要求抓紧组织申报。

附件:1. 转基因重大专项2015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2.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申报书(格式)

农业部办公厅

2014年6月9日



附件1

转基因重大专项2015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一、申报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申报内容必须在指南范围之内,超出范围的不予受理。

2.申报研究内容明确,技术路线清晰,考核指标具体。

3.专项经费须专款专用,设立单独账簿,独立核算,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申报单位的基本条件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内资企业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报。

2.申报单位应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的综合能力,在申报内容相关领域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研究条件。

3.多单位联合申报课题的,各方须签订共同申报协议,明确约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和经费。

(三)课题负责人及参加人的基本条件

1.课题负责人应是中国大陆境内的自然人且必须有法人单位作为依托。持有外国护照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全职固定人员须由依托单位出具证明。每个课题只能有一个课题负责人。

2.课题负责人应是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取得博士学位两年以上及有固定单位的在职人员(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相关研究经验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对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课题负责人必须全身心投入课题研究。

3.课题负责人只能主持申报一项课题。课题参加人最多可以参与两项课题(含在研重大、重点课题)的申报。

在专项实施过程中有不良记录的单位和个人(如未通过课题验收、学术不端、违反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等)不得参与本次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负责人不得就同一个研究内容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4.课题负责人不得弄虚作假,违背科学道德。对于提供虚假资料和信息的,一经查实,将被记入信用档案,并在三年内不受理其提交的任何课题申报。

(四)申报书编报要求

1.课题申报书和附件均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不得涉及国家秘密。课题申报书与附件合订成册。

2.附件应提供清单,并顺序排列,主要包括:申报单位法人代码证复印件、联合申报合作协议;申报单位是企业的,应提供隶属内资企业证明文件、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等;课题指南要求的其他资质证明文件。

3. 课题指南中如明确有配套资金要求的,申报单位必须提供经费配套承诺文件,申报单位是股份制企业的,应提供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关于为本专项课题按规定比例投入自筹资金的决议;如有融资,应提供融资机构的投资意向书。

4.课题申报书需要通过“转基因重大专项申报系统”填写。凡未注册的单位使用本申报系统前需先注册,注册地址为http://219.239.34.167。注册后将注册申请加盖公章后传真至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审核。审核通过后,课题申报人凭本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创建的账户及密码登录注册系统,下载申报系统及其使用说明。已经注册的单位需登录注册系统,下载最新版本的申报系统。若涉及国家秘密,不得通过网上系统填报,必须由专人送达。咨询电话:010-59199368,传真:010-59199369。

5.A4纸双面打印,左侧平装成册,装订封面统一用浅绿色无底纹彩色纸;扉页为签字盖章页(内容格式与封面相同);正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纸质材料和电子版版本号必须一致。

6.申报单位须将课题申报书10份(原件)以及系统生成的word文档和系统导出的stm文档(刻录光盘)于2014年6月25日16:00前,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逾期不予受理。邮寄的申报材料以收件时间为准。对申报材料在邮寄过程中遗失或损毁的,责任自负。

申报材料报送地点: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607室

联系电话:010-59199368,59199367,59193022

二、申报指南

(一)抗虫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生产性试验阶段的抗虫玉米转化体,开展产业化前期研究,创制抗虫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玉米新品种(系),获得申请安全证书和产业化所必需的并符合信息公开要求的生物安全评价数据,研发抗虫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技术体系,为抗虫玉米产业化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利用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生产性试验阶段的抗虫玉米转化体,采用回交转育、DH、分子标记等技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转基因新品种(系);开展转基因抗虫玉米新品种(系)生物安全评价(包括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价等);在中试产业化基地开展转基因新品种(系)的多年多点鉴定及中试示范等;研发适合转基因新品种的制种、繁育、栽培和种子加工等产业化技术。

考核指标:培育目标性状突出、满足国家区域试验品种审定标准的抗虫玉米新品种(系)2-3个,提交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认可、符合信息公开要求的分子特征、食用、环境安全评价数据及综合报告,研发抗虫玉米新品种(系)配套产业化技术3-4项,申请或获得专利2-3项、新品种权2-3个。

组织实施方式:采取“定向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针对进入生物安全评价生产性试验阶段的抗虫玉米转化体的定向择优,同一转化体不能重复申报)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建议由企业牵头,联合转化体研发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单位、转基因中试产业化基地依托单位等,组成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研发团队,共同组织申报。

课题牵头申报单位应为育繁推一体化的内资种子企业,具备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设施条件和人才队伍,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

承担安全评价任务的参加单位须具有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双认证资质并承担转基因专项安全评价任务。

承担多点鉴定及示范任务的参加单位须为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的中试产业化基地的依托单位。

实施年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经费安排:每个课题中央财政经费不超过5000万元,申报单位需按1:3提供配套资金。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资助,先拨付30%启动费,课题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剩余资金。

(二)转基因产品风险交流及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专项研发的重点产品,研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机制与模式,通过风险评估预测其风险大小以及风险与效益的比例。结合评估结果,做到“有计划、有对象、有声势和可持续”以及客观公正地进行转基因生物技术的风险交流活动,提高公众对转基因生物产品安全性评价的了解和认可,为重大专项产品产业化营造良好氛围环境。

研究内容:利用现有的科学数据和信息,系统评价已知的或潜在的与农业转基因生物有关的、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整个评估过程由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四部分组成,通过风险评估预测在现实情况下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以及风险与效益之比。

考核指标:对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2-3个专项重点产品开展健康和环境的风险评估以及估计风险与效益的比例,提供6份以上评估报告。以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性(食用、环境)、当前国外应用情况、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消费者的影响等方面为基础,并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和结论,开展政府部门、科技人员、社会团体、食品企业、媒体、消费者等多方参与、形式多样、可持续的风险交流活动,交流的信息要求客观、科学、公正、有说服力和有针对性。交流的形式包括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包括网络、电视等传统和新媒体)。

组织实施方式:采取“定向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实施年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经费安排:按照课题实际需求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