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烂铃的防治

防治棉花棉铃病害,下列几项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防止棉铃病害和减少损失。

1.药剂保护据试验,在铃病发生前喷洒化学药剂,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在实用上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据湖北新洲县试验,棉花铃期喷洒波尔多液2次,棉铃病害率仅3.7%,而不喷药的棉铃病害率为10. 5%。在治虫较彻底的棉田,单用波尔多液或代森锌亦有类似的防治效果。波尔多液和富民隆混合剂可防治棉铃病害,田间试验,喷药2次的棉铃病害率为11. 1%,每667米2收僵烂瓣4.8千克;对照区棉铃病害率8.4%,每667米2收僵烂瓣28. 3千克,说明喷药防治棉铃病害效果明显。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77-1979年试验,用福美双防治棉铃病害,达到50%以上的防治效果。

虽然在试验中发现不少对棉铃病害病菌有防效的杀菌剂,但在实用上,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进行探讨的问题。由于棉铃病害多发生在棉株生长较旺盛的丰产棉田,发病时期在7月底以后,这时棉田都已经封行,棉铃病害发生又主要集中在下部果枝上,而且都在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因而用喷药的方法防止棉铃病害常遇到三个问题:一是因棉田枝叶茂密,用现有的喷雾器喷药,药液不易均匀地洒到下部棉铃上;二是喷洒到棉铃上的药液会被雨水冲刷而影响防治效果;三是这时在田间喷药易折断果枝,碰掉棉铃,造成人为的损失。目前,用化学药剂防治棉铃病害,在技术上还有待于改进提高。

2.整枝摘叶,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在生长茂盛的棉田整枝摘叶,使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湿度,对减少棉铃病害有一定的作用。施珍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整枝摘叶的棉田比不整枝的棉田棉铃病害率减少14.2%-83.3%。整枝摘叶后,棉田株间相对湿度比对照区低2.6%-6.4%。说明整枝后棉铃病害较轻与湿度降低有关。

目前,有人做了利用乙缩合剂对棉花生长进行调节控制的实验。

3.摘除病棉铃在棉铃病害开始发生时,及时摘收棉株下部的病铃,在场上晒干或在室内晾干,可以减少病菌由下而上地传播和减轻受害棉铃的损失。据调查,在棉株上摘收病棉铃1 132个,其中轻病棉铃病害859个,占棉铃病害总数的75. 9%;重病棉铃273个,占24. 1%。与无病健铃比较,子棉的重量轻病铃损失32.4%,重病铃损失48.8%。按轻病铃占75.9%、重病铃占24. 1%计算,轻、重病棉铃病害子棉产量损失为37.6%。由此可见,及时收摘病害棉铃,尚可收回60%以上的产量。如不收摘,许多轻病铃会发展成重病铃,而重病铃会落地烂掉,这样产量损失就更重。因而及早动手,抢摘病铃,尚不失为一项容易做到而见效较快的措施。

本文章来自中国生态农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