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研院副院长郑丙辉: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面临三大困境

“相对日益严峻的水环境风险防范形势,我国水环境风险的监控预警能力仍然薄弱、监控预警机制尚未建立。”近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丙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93年以来,我国已发生近3万起突发环境事件,其中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1000多起,其中约53%是水污染事故。

富春江发生四氯乙烷污染、汉江武汉段水质发生氨氮超标、兰州自来水发生苯污染、杭州自来水出现异味……突发性水污染让饮水安全频频亮起红灯。

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迫在眉睫。4月中旬,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第一阶段主题成果评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透露,我国正在构建流域突发性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体系,预计于2015年全部建成并向全国推广。

郑丙辉介绍,去年10月,他与其研究团队完成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监控预警主题“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这一项目通过挖掘现有流域水环境信息资源,建立风险源识别,风险分析、评估、预警和应急控制技术方法,建设了三峡库区、太湖和辽河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示范工程,目前已实现业务化运行。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已经构建了“风险源识别评估—环境风险监控—环境风险快速模拟—污染事故应急评估—特征污染物应急控制”完整的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体系;构建了三峡库区、辽河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平台。

“技术体系构建和预警平台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流域水环境监测、水环境风险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与信息化问题。”郑丙辉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郑丙辉表示,目前,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体系的推广和应用,还面临着人才资源、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三方面的困难。

“地方缺乏高素质水平的体系管理人员是体系推广中的最大难题。”郑丙辉说,随着系统不断更新、完善,系统的有效利用不仅需要技术后台的支撑,更需要人才前台的支持。

同时,各个地区监控预警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为风险评估预警技术体系的推广带来挑战。“上海、重庆、江苏等地区环境信息化技术水平较高,正在构建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平台。目前,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决策平台中,水专项技术成果已经在生态监测、生态评估、藻类水华预警方面发挥作用。但在技术水平不高的地方,即使体系建立起来,后期也难用起来。”郑丙辉说。

与此同时,郑丙辉认为,我国水环境的行政区管理模式,也为技术体系的推广带来阻力。

“水环境管理应该以流域为管理单元。我国现在主要还是实行行政区管理办法,缺乏有效的流域水环境模式。”郑丙辉说,条、块分割使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不同行政区间的管理,同一行政区甚至每个市里都有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分别管理水量和水质。

“我们现在只具有了共享的技术,却没有共享的体制。怎么从体制上突破限制,是我们科研人员难以解决的问题。”郑丙辉说。

在他看来,要建立统一的、以流域为管理单元的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平台,最关键的是要实现数据共享。“只有来自水利部门的水文数据每天都更新,来自环保部门的各种风险源、水质信息不断更新,这样的技术平台才能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