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稻育种一流 但生产水平仅处中游

"水稻育种水平国内一流,但水稻生产在国内并未占优势。"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林青山研究员这样总结广东省水稻发展现状。

6月29-30日,第十三届广东种业博览会水稻新品种展示活动暨首届广东水稻产业大会将在茂名电白新华农场举行。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了林青山。他表示,目前,广东省粮食自给率仅为30%,已成为全国最大缺粮区,而且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采用"三个一"(一个示范片区、一个科研推广部门、一个企业)的推广方式,鼓励企业和媒体积极参与,试图解决良种良法到达种植户最后一公里难题。

育种水平一流 生产居中等

上世纪90年代,广东省水稻播种面积全国排名靠前。林青山介绍,当时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均是水稻高产地区,随着当地工业的发展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地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目前湛江、茂名、肇庆、梅州、江门等地已成为水稻主产区。

科研实力强,育种水平高,这是林青山对广东省水稻育种的评价。"回顾我国水稻育种历史,迄今有两大突破,一是50年代水稻矮秆化育种成功,二是70年代三系杂交水稻配套成功。"广东是第一大突破的发源地。在广东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半矮杆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的带领下,1959年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这是水稻杂交育种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在随后几十年里,黄耀祥又培育了多个高产水稻品种。

1996年,广东省农科院作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启动了超级稻育种研究。2005年国家启动超级稻示范推广计划,广东被列为超级稻主要推广省份。经过十多年发展,广东省超级稻研究应用上取得佳绩。

林青山介绍,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超级稻新品种不断涌现,广适型优质超级稻育种取得重大突破,育成胜泰1号、天优998、桂农占、培杂泰丰、玉香油占、天优122、天优3618、合美占、金农丝苗、五优308、五丰优615、深优9516、深两优5814、天丰优华占等14个品种先后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占全国被确认超级稻品种的十分之一以上,约占超级常规籼稻品种的四分之三。二是高产技术集成加快,增产潜力全面显现,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华南双季超级稻高产高效强化栽培等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不断扩大。2013年揭东县炮台镇双季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256.2公斤,高州市石鼓镇平均亩产1252.6公斤,全省辐射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其中,国家超级稻品种超过780万亩)。

实际上,扎实的育种水平也源自省内在优质到育种上的较早觉悟。林青山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省便开展水稻优质稻育种,把育种目标由过去的高产、超高产转向优质、高产新品种组合的选育。目前,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六成以上。在常规优质稻育种方面,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优良品种,主要有七山占、粳籼89、籼小占、粤香占、胜泰1号、银花占、绿黄占、矮籼占、丰美占和银晶软占等。优质杂交稻方面,培了杂双七、培杂茂三、粤优8号、中优223、丰优丝苗、培杂268、博优998等。

林青山提到,近年来,广东省把水稻的优质与高产两方面的研究优势进一步结合,在优质超级稻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品种集优质、高产、广适性于一体,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相较于国内一流的水稻育种水平,广东省水稻生产则逊色不少: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广东省水稻播种面积2924.1万亩,年产量1126.6万吨,播种面积和年产量全国排名第九,种植规模小而分散,机械化水平不高。

林春山看到,目前广东省种粮主力军老年化,接受和使用技术水平在下降,技术趋于简单、粗放,规模种植小,效率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再者,多台风天气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不少洪涝灾害。

在林青山看来,广东省水稻生产水平未能与育种水平相符合,根本原因在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受种粮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少农民转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这也是当前影响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

搭建"三个一"平台

广东耕地资源稀缺,全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4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数量的一半,是世界人均耕地3.75亩平均水平的11%,远没有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占有耕地0.8亩的警界线。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广东省人口达1.043亿,全国排名第一,随着大量外省人口流入,其粮食需求量还在不断上升。

"我省既是粮食消费大省,同时又是缺粮大省,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粮食承载消费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林青山说。

从事良种良法推广多年,林青山深切感到,粮食生产国家目标与农民目标不一致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在他看来,国家目标是粮食安全,农民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造成了一边是政府高度重视、一边是农民丢耕或改种的"上热下冷"现象。

实际上,过去由政府从上到下扶持带动的良种良法推广效果已日渐式微。面对目前广东省水稻生产现状,林青山表示,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不断创新机制,通过调整良种良法的推广,试图解决其走进种植户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通过政府搭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产业链各环节作用,让企业、媒体积极参与,在良种良法示范展示中发挥企业、媒体的后熟作用,延长推广链,才能将良种良法真正走完最后一公里,直达种植户手中。"这种方式,林青山总结为"三个一"模式,即"一个示范片区(当地农业部门)+一个科研推广部门(农技推广或科研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一个企业(品种、产品所有权企业)".对于广东省水稻产业的发展,林青山建议,要加大激励政策和财政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培育优良新品种和推广技术,发展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培养种植大户,农业机械化提高,重点解决水稻机插秧的农艺农机融合问题,扶持农机、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促进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 (南方农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