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非著名”种业公司的创新启示
发表日期:2014-06-18 01:45AM 阅览次数:
如今,大多数中国企业和科技人员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被一家不太起眼的美国中型公司雪中送炭,予以破解。
斯泰公司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据记者了解,斯泰公司是一家美国私人公司,没有政府和大公司的支持,规模只能算是中型公司,大约有500名员工,按照经营收入,在美国是排行第5或第6位的种业公司。
“中国育种有庞大的队伍,有各级政府支持,有编制、工资、奖金,有项目经费支持,有评职称、评奖等,还有世界大豆原产地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这样的举国体制竟然比不过美国一个农民起家的小私人公司,实在令人费解。”曾于2001~2009年担任先锋种业中国区总裁的职业经理人刘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玉米系主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则分析指出,斯泰公司的成功首先在于该公司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在玉米种业迅速发展和灸手可热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斯泰公司却看准了少有人问津的大豆种业,长期开展大豆育种,以至于现在各大公司不得不支付巨额专利费以使用其常规大豆种质进行转基因。据悉,美国目前60%的大豆面积都使用斯泰公司的种质。斯泰公司的常规种质支撑了大豆转基因产业化,而转基因也成就了斯泰公司。“反观我国,大豆产业垮掉了,至今还不知道是怎么垮的,也不知道该如何崛起,实在悲哀!”
刘石也指出,一些国内的育种单位因为看到大豆、小麦、棉花等作物不赚钱,纷纷转行做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育种,公益性弃之不顾,逐利性尽显无疑,令人惋惜。
其次,虽然斯泰只是一家中型公司,但果断在南美洲设立试验站,南繁北育,提高了育种效率,还可以充分利用玉米起源中心的丰富种质资源,扩增有益的变异,使其选育的品种不仅在美国有较好的适应性,在南美及中国也有较好的丰产性。这样的大手笔和谋划长远发展的竞争意识在我国企业中难觅一二。
此外,转基因技术在国内被认为是很神秘的高新技术,斯泰公司却凭一己之力发明了转基因的气溶胶束技术。“这项技术本身并不重要,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美企业创新动力的差距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张世煌说。
究其根本,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保持企业持续创新的原动力。
据悉,小麦、大豆、棉花这类自花授粉作物,农民和育种公司都可以自留种子来年再种。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到位,大公司都愿意付出巨额专利费用以换取斯泰公司的品种使用权。“这就保证了创新者的利益,并树立起社会正能量的标杆,其意义远远超过专利权利费和公司之间的商业协议本身。”刘石说。
而我国目前的产业状况却是,种子公司将自有知识产权的自交系卖得比杂交种还便宜,即便如此,许多公司仍然私自偷繁,彻底扰乱了中国的种业发展秩序。
张世煌告诉记者:“重视创新,不能靠盲目烧钱取胜,要端正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中国企业要突出重围,提高竞争实力,就必须狠抓育种创新能力建设。已经有几家较大公司毁在了忽视育种研发,而后面紧跟着不少公司仍奔走在死亡线上。那些面临险境的公司,即使现在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