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试吃转基因食品更重要的是释疑
日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玉米改良工程中心主任戴景瑞等专家带领下,20多名主动报名的网友来到中国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现场采摘转基因玉米,并煮熟品尝。活动发起人、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品尝转基因玉米虽无科学研究价值,但有科普价值,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9月8日京华时报)
“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就这意味着中国要大面积推广种植转基因的农作物,否则,不可能让国人天天都吃到转基因,恐怕也没有人能为每天的“免费品尝”埋单。因为一旦吃开了头,供应量将是一个宠大的天文数字。但要推广种植和常态化食用转基因食品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与障碍呢?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发争议此起彼伏,各执一词,难决胜负。不过,在试吃中国人自己培植的转基因玉米的同时,有必要将围绕转基因食品的一些争议告诉公众,尽管这些争议尚无权威的定论。
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奥地利研究人员“发现”,长期食用MON810型转基因玉米可能影响老鼠的生育能力。同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2009年,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有专家指出,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可能有一个逐渐积累和显现的过程,保守估计至少需要20年。……
对于这些网络上唾手可得、亦真亦假的资料,无论是推广转基因食品的专家,还是热衷于“试吃活动”的科普作家,都应该就这些说法向公众作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还有,不少专业人士指出,转基因食品的种植过程会产生“二次污染”,可能引发生态危机。他们拿出的例证就是,2001年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的“转基因玉米混进美国大豆事件”、2006年还曾出现“转基因大马哈鱼逃逸事件”、“北美洲帝王蝶危机”、“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等等。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些事件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有专家指出,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这些“不确定性”,是否真的存在?我国的相关专家与学者不妨一一作出解释,这既是一次为转基因食品“正名”的过程,也是一次科普的过程。否则,人们试吃时总想到转基因的负面反应有“潜伏期”,如何心安?而且一次性试吃又能说明什么?
更重要的,据相关资料介绍,转基因食品涉及中国的粮食主权与安全。即便中国本土科学家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很难抵挡汹涌而至国外大公司掌控的各种转基因种子。
比如转基因水稻一旦被商业化,就有可能无法控制种子价格上涨,我国农民的种植成本将不断上升。中国每年消费1.7亿吨大米,如果水稻种子价格与种植技术被国外大公司所拿捏,那后果不堪设想。孟山都有一个口号就是“给我一粒种子,我能控制整个地球!”这样的威胁是否真的存在?如果有,我国的科学家如何未雨绸缪来应对的?
我对转基因食品这样的专业领域不熟悉,但比较倾向和赞同这样的观点:转基因食品是新生事物,千万不要歧视它,不必谈“转”色变。但任何的科学结论或者质疑,必须建立在站得住脚的科学证据基础之上。对待转基因食品,要正视消费者担忧的心理。对推广者,不只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要想为转基因“正名”,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室和田间试验,各个环节都要围绕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开展风险评估,凭数据说话才是最靠谱的。要做到这一切,真不是一两次试吃就能搞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