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保障粮食安全

来源:经济参考网

“我觉得目前的体制政策不利于我们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因为我们发展面临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只有通过改革的办法才能逐步去解决,因此要强调加快农村经营体系的创新。”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6月14日在2014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如此表示。

陈锡文表示,现在的一大问题是农产品供给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目前城镇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民转为市民,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工业的发展,粮食的用途越来越广,造成现阶段对粮食和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已经明显超过生产的增长。所以,这个缺口目前是通过进口来弥补。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此前从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获得的最新数据,2014年前4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为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包括几大主粮在内的谷物净进口666万吨,同比增长86%。而根据净进口量和单产水平测算,2013年我国粮棉油糖四大产品净进口量就相当于8亿多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安全明确提出“立足国内、以我为主、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并提出,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主要装的是中国粮,谷物要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陈锡文说,到目前为止,我国三大谷物——小麦、大米、玉米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到3%,所以这方面没有太大问题。
但这并不代表农业生产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陈锡文表示,正常年景下,我国一年的播种面积为24.5亿亩,但是每年消费的农产品却需要31.5亿亩的播种面积才能满足,供不足需是目前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受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提高产量变得困难重重。

陈锡文认为,上述问题需要通过土地制度、金融体制、科技体制、投资体制和财税体革等一系列改革来解决,而所有的政策最终都会落在创新经营主体的改革上,因为只有农民才能把粮种到地里、才能把粮从地里收回来。经营体系的创新,就是各项政策能不能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让他创造更多的农产品。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农村经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农民数量众多但每一户经营主体规模却不大,主要以经营十来亩地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种规模的农业生产如果投入机械化生产,农户将很难收回投资,因此大部分农户还是选择传统的生产体系,限制了生产效率。

对此,陈锡文表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出现了两类功能不同的主体:一种主体是提供农产品的主体,粮棉油、瓜果蔬菜、禽肉鸡蛋,直接提供产品,我们的农民大多数就是这一类;而另一类主体则是拥有拖拉机、粮食收割机等,不提供产品而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

以今年麦收的实际经验为例,陈锡文分析称,今年农业部组织了50多万台收割机实行跨区作业,解决了因各地气候差别带来的收割周期不统一的问题,还极大的提高了农业投资效率。而上述提到的第二类主体在这次麦收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不仅是收获,从耕种到播种,再到中间的管控,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农民可以花钱购买农机服务来降低自己劳动强度,提高效率。”陈锡文说,这种新型主体的出现给社会资本、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可以给最传统的农民提供最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服务,由此获得双赢。

另外,陈锡文还表示,在改革经营体制的过程中,除了努力提高自给能力外,现在党中央国务院还在抓紧研究,如何更好利用国际市场,推进中国农业“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