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建立“舟桥”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近年来,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和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需求,省科技厅通过建立“舟桥”机制,建设行业性、产业性和区域性研发平台,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舟桥”机制,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科研院所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方向,进一步推动企业难题向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攻关向中试成果转化、中试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把创新成果的研发、中试、转化、推广、应用等环节有效衔接起来,提高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水平。
“形象地讲,‘舟桥机制’就是将创新的过程紧密衔接在一起,突出解决一些薄弱环节。”省科技厅厅长李建华告诉记者,我省的薄弱环节关键在于科技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缺少“中试”环节;在科技成果、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方面,缺少“交易市场”环节。
“从去年开始,我省经过筹划已经建设8个中试基地,还准备在今年年末至少建设10个以上中试基地,使科技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的环节更加畅通。”“我们还要在北湖科技园建设一个大市场,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企业化运作、突出市场导向,用市场机制来使科技供需高效衔接。”
长春工业大学的“吉林省高分子材料中试中心”,就是依托我省石化产业的原材料和产业技术优势,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起来的中试基地。校长张会轩带记者参观了他们的中试装置。这套装置是前不久刚刚建成的,已经可以实现原材料百分之百转化成产品,整个过程中,一点废水、废气也不排放。中试中心将产品拿到企业去试用,反馈结果良好。
“要是只做实验室成果,小规模实践,有些问题是发现不了的。中试不仅仅是示范性的,也能够进行研究,还能发现技术上有什么缺陷,产品有什么缺陷。经过中试确定没有问题,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就可以实现产业化、商品化,科研成果才算成功转化。”张会轩说。
我省在生物化工、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相关技术成熟,研发力量实力雄厚,只要紧贴市场需求,促进高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中试中心,就能让科研成果更顺利地“跨过”中试中心这一“桥梁”,从而达成产业化、产品化的结果。
走进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感受到的就是这种产学研转化的“无缝对接”。
公司项目管理总监徐菲介绍,公司高管很多都是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实验室有近20位教授、副教授、讲师,公司的项目大都是这些老师的科研项目。公司利用学校的仪器、人员,技术等资源,将企业感兴趣的项目,以最优势的资源配比模式进行,加速开发;学校把具备很高可行性的研发品种,无缝对接到一些企业,加速转化为产品。“我是2年前从国外回来的,省里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也是我回到学校一个非常大的动力。”
据介绍,公司的项目分为三个层级,一个在学校的,是老师处于早期研究的科研项目;二是在公司的,到产品阶段非常乐观的项目,就转让到公司进行工艺开发、中试放大、产品制备等;三是实现产品化,已经申报,准备做临床试验的项目。
由于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经营模式,层级化的项目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始终保持着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目前,百克公司有一系列国内独家、国外领先的疫苗产品正在研发阶段,比如老年痴呆症疫苗、癌症治疗性疫苗等;公司两个拳头产品水痘疫苗、狂犬疫苗,去年创造了2.2亿的销售收入;跟吉林大学联合申报的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内仅有的两家之一;2011年跟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引进的减毒流感活疫苗项目,已于2013年10月申报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