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棉花转基因专家 - 郭三堆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先后主持“863”计划、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等多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先后获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9项:获中国发明专利6项,其中2项分获国家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合著书4部。已指导培养和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3名、博士后3名。领导的课题组先后研制成功的单价抗虫棉,使我国成为独立自主研制成功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研制成功的双价抗虫棉,使我国的抗虫棉研究跨入国际先进行列;研制成功的抗虫三系杂交棉增产幅度达25%以上,成为第一个国审的抗虫三系杂交棉品种,此结果宣告了三系胞质不育性与产量呈负相关以及不抗虫的难题被中国攻破。

心系亿万棉农

1950年7月,山西晋城一个祖辈在农村的郭姓家庭生下一个男孩,排行第三,取名“郭三堆”。1972年,22岁的郭三堆离开了家乡和亲人,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成为这所著名高等学府生物系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后调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0多年来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郭三堆说,参加工作后,他只回过一次家,然而他的工作和事业,却始终和农民紧紧相连。身为农业生物技术专家的郭三堆把自己的研究目标定在棉花虫害防治上,他要为中国人解决穿的问题。 1986年,他赴法国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留学,从事杀虫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这段日子让年轻的郭三堆受益匪浅,巴斯德研究所这所有100多年历史的科研殿堂不仅让他提高了研究水平,他更被法国同行严谨的科研态度所感染。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科学的营养,渴望回国继续自己的事业。1988年,他拒绝了法国同行的盛情挽留,用自己在法工作的最后一个月薪水买了国内紧缺的实验用品,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郭三堆研究员

郭三堆说:“我是个科研工作者,虽然科技是没有国界的,但哪个国家先研究出一种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成果,肯定首先对你的国家是最有利和受益的。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深知农民的辛苦和负担,祖国需要我,我应该回来。”

回国后,郭三堆马上把解决棉花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转基因抗虫棉项目在1991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攻关项目。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埋头攻关,他们的研究小组合成了有效的杀虫蛋白基因。又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研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体。

1993年底,转基因植株培育成功,1994年,进入田间试验,并通过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鉴定,1995年申请了国家专利。

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成功了,大部分人为之振奋,但有少数人议论纷纷,甚至怀疑郭三堆使用了外国的材料。为了证明这项技术是自己搞出来的,他们又开始了双价基因的研究,这是一项世界领先的成果。两个基因构成双保险,可产生协同作用,既增强抗虫效果,又大大延缓了昆虫产生抗性的机会,并通过了国家安全性评价和品种审定。当前只有中美两国有转基因抗虫棉的知识产权,而中国自己的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事实证明我国完全有能力完成基因工程高技术的研究。

“我们的抗虫棉是将两种合成生物基因导入棉花中,棉花中便有了杀虫蛋白,如同放入了两颗定时炸弹,棉铃虫、红铃虫咬了棉花,就会来一个消化不良,又是胃溃疡又是胃穿孔,没的活了。”

成果和贡献

作为博士生导师,郭三堆已为国家培养和联合培养了26个博士生和硕士生,但其中绝大部分都去了国外,郭三堆尊重学生们的选择,但提醒他们不管到哪儿都必须坚持严谨的的科学态度,不要忘了祖国的培养。

郭三堆不愿多谈他自己的故事,棉花的故事就是他的故事,他的事业和棉花紧紧连在一起。他不希望自己成为名人,不希望人们种了棉花,还去问是谁研制的品种。

2001年1月11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到郭三堆的实验室来视察抗虫棉,仔细了解了该项成果的推广情况,要各部委多支持、快发展,加大加快抗虫棉推广力度,让更多的棉农尽快从中受益,增加农民收入。在郭三堆的桌子上,有一些知识产权和经营方面的书,他说自己正在了解一些产业化方面的知识,。当前美国的转基因技术利用娴熟的市场操作手段打入了我国市场,国际竞争国内化。因为一个基因产品就可能形成一个产业,所以我们要加快基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搞好专利和知识产权工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加快抗虫棉的推广,目前郭三堆课题组已经和抗虫棉基地主要成员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抗虫棉推广公司——北京银土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并与印度、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越南等产棉国的技术合作也正在洽谈,其中与印度的协议已达成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