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山都中国区总裁:在中国市场“转基因”不是必由之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对于种子企业乃至农业企业,2013、2014,看起来都是不错的年份。粮食安全战略被推到台前,种业发展规划被读得里外通透,国内不少大小老板说,春天来了。

但跨国种业巨头孟山都在中国的春天,似乎总还差那么一点点。两年里,孟山都在中国经历数轮风起云涌的转基因之辩,板儿砖的背后是其百口莫辩的尴尬。中国之声记者沈静文对话孟山都公司中国区总裁田博益(Thierry Boyer)。

对全球最大种子公司孟山都,全球和中国市场有着明显的季节分别。根据公司2014财年二季度财报,其净利润为16.7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4.8亿美元。但在中国,孟山都中国区总裁田博益将“小”作为公司的定语。

田博益:孟山都在中国仍然是一家小型企业,一方面我们向中国农民直接销售蔬菜种子;另一方面,我们尽全力支持我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种国际,将全球资源与本地业务紧密结合。

13年前,孟山都与中国种子集团共同建立合资企业,这一合作不断推进,直至今天以“中种国际”的形式存在。由于中国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明确禁止外资企业从事转基因研发和商业行为,“合资”和“去转基因”,实际上是孟山都在中国的两个关键词。

田博益:现在我们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都是常规种子,从玉米到蔬菜种子都是常规种子。我们在中国市场没有转基因种子,所有种子都是常规种子。我们在中国市场份额非常小,你知道,在中国大约有5000多家生产玉米种子的公司,获得市场份额并不容易。我们公司政策是不能公布具体的市场份额,但是,应该是非常小。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孟山都是从事转基因技术的一个巨头公司,事实上孟山都在中国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常规育种企业,我们大约1%、2%的市场份额,严格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不生产转基因产品的小公司,孟山都的中国定位与很多人的想象大相径庭。在孟山都全球市场,每年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也就是转基因育种上的投入大约是五五开。田博益说,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转基因”并不是必由之路。

田博益:如果要想在今后10年里实现玉米自给自足,中国需要通过增产或进口来达到2.4-2.5亿吨的年产量,也就是需要实现20-25%的增长。我们相信,有了良种和好的农艺措施,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我所说的良种是常规种子,它们已经存在于孟山都在中国的育种流水线上。

我国市场上“中国种”贡献率逐步提高

我国种业经历36年改革、14年开放,目前整体情况如何?现有种子企业中,内外资企业比例如何?

外企挑战加上国内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现实,使我国种子企业的新一轮洗牌难以避免。过去3年,国内种子企业总量由8700多家减少为5200多家,减幅达4成,而在“中国粮”中,“中国种”的贡献率正逐步提高。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目前,我国每年推广使用农作物主要品种约5000个,自育品种占主导地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其中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几乎全部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良种在农业科技贡献率中的比重稳定在43%以上。

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表示,“洋种子”在国内市场更多的是一种补充和借鉴。

张延秋:一是我们国家原来没有的品种,也没有这方面的科研选育单位,由国外的一些公司到中国示范、推广,面积逐渐加大,比如小番茄、彩椒,国外的品种主要是这方面。二是我们过去的育种能力比较弱,品种不太适合市场的需求。比如甜菜和向日葵,目前主要是靠进口。但总体来讲,我们国家的蔬菜,主要还是种自己的品种,国外的品种只占15%,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主要是我们国内的品种。

(中国广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