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昔日明星作物如何复活

海南岛濒危的农作物启示录(下)

昔日明星作物如何复活

高粱 香茅棉花小麦芝麻 山兰稻 剑麻 海南砂仁……

万宁一家槟榔加工厂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忙着加工、包装槟榔产品。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海南槟榔产业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农户开始大规模种植。本报记者 程范淦 摄

种桑养蚕成琼中致富产业。 本报记者 李英挺 摄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通讯员 陈志强 田婉莹

核心提示

一度遭重创的海南咖啡,近年来逐渐恢复元气,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2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近2万亩,销售市场也不断做大做强。

咖啡成功“复活”了。那些昔日的明星农作物是否也具有“复活”的价值吗?又该如何“复活”呢?

有关专家表示,这些农作物中有的仍有相当高的市场价值,有的颇具海南特色,有的蕴含海南历史文化,应具体分析,有选择性地进行发展。

咖啡槟榔养蚕 又回来了

风水轮流转。其实,在海南岛,曾经一度消沉的产业有很多成功“复活”了,如咖啡、槟榔和种桑养蚕。

种桑养蚕是海南传统产业,汉书就有“男子耕农,种禾稻、苧麻,女子桑蚕织绩”的记载,到了清朝,海南的纺纱业依然兴盛,文昌妇女多以纺纱为业。直到清末,受到洋纱洋布的冲击,才逐渐“消失”。

近年来,琼中重新发展种桑养蚕业,已经成为致富产业。据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琼中6000户农家种桑养蚕,种桑面积1.5万亩,产茧66.1万斤,售茧收入达1200万元。

槟榔亦然。在历史很长时期槟榔一直是海南经济的重要支柱,据清代道光《琼州府志》列举的全岛各州县税收情况统计,榔椰税占全岛税收的37%。但是清末民国以后,随着鸦片和香烟进入中国,槟榔也一度消沉。而1990年代以后,随着湖南槟榔加工业的发展,海南槟榔又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海南继橡胶之后的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

而咖啡产业近些年更是风生水起,“海南品牌”渐入人心。有专家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抓住了海南咖啡的历史和文化,喝的就是感觉。

可能性

农业品种单一

亟需增加新品

我省不少土地因为单一作物连种,导致病虫害加剧

今年冬瓜价跌滞销,让澄迈县金江镇黄竹村村民王映川再次陷入了种什么的思索。

这位今年47岁的农民,从事农业近30年。1980年代末,他从父辈那里接过10亩农田时,田里种的是芝麻、花生和水稻;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改种西瓜和芭蕉;而在10年前,他又换成种植冬瓜和辣椒,直至现在。

“去年辣椒亏本,今年冬瓜又亏本,以后都不知道该种什么了。”王映川说。

“全国蔬菜产量达到人均年占有量500多公斤,是消费量的近3倍,产能明显过剩。随着内地冬季大棚蔬菜的发展,从这几年海南瓜菜价跌情况来看,也开始出现过剩现象,特别是出现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海南需要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新的种植品种,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那些“消失”的农作物,可以成为海南农业选择的对象之一。

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说,特别是那些海南独有的、具有海南元素和历史文化的农作物,更是值得选择性发展。比如,鸭脚粟、狗尾粟、山兰稻、梅花芋、儋州黑芝麻等,皆可尝试。“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吃的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了,开始注重文化和历史,吃的是一种感觉。”

“粮油作物,因为效益低,一直被忽视,但是还是可以探索尝试的。”省农业推广站副站长冯书云说,“相比瓜果菜来说,油料作物的价格相对稳定,虽然赚的不多,但基本不会亏损。香蕉或其他水果,间套种油料作物,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每亩土地的价值。”

目前,我省不少土地因为单一作物连种,导致病虫害加剧。冯书云表示,也可以将粮油作物与瓜菜实现轮作,秸秆还田,改善土壤质量,减少病虫害。

野生药材枯竭

南药必将种植

养生产业萌芽,海南很多南药药食同源,可以开发养生保健品

5月28日,雨后,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大米村的橡胶林里,一株株鲜嫩的“绿草”,生长着。这些嫩草,就是海南砂仁。

2013年,海南海惠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落户白沙邦溪镇,建立中药饮片厂,并在附近的村庄扶持种植其生产原料———海南砂仁。

“公司和我们农户签合同,保底收购价为每斤鲜砂仁2.5元,市场价高则随行就市。”大米村支部书记羊志农说,“我自己家的60亩橡胶林,都种上了砂仁。根据经验,砂仁种植3年以后,亩产500斤—1000斤,收入还是不错的。”

“砂仁是药食同源的南药,可以制成中成药饮片、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等。”海南海惠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树田说,“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广东的阳春砂仁,越南、老挝等国外进口的缩砂仁。阳春砂仁价格较贵,干果在200元/斤左右,从越南等国进口的砂仁较便宜,为35元/斤-50元/斤。”

“海南砂仁量非常少,主要是采摘野生的。由于是野生的,品质参差不齐,不少成熟度不够的砂仁混杂其中,市场价格较阳春砂仁便宜,干果价格大约在50元/斤-70元/斤。”高树田说,“人工栽培后,可以提升其品质。即使日后量大时,价格会回落,但是只要在30元/斤以上,依然能够赚钱。因为大约7斤鲜果就可以制成1斤干果,农民和工厂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南药中心主任庞玉新博士认为,不仅是海南砂仁,像巴戟天、香茅、胆木、鸭胆子等南药均可以发展种植。“目前全国的中药材主要是野生的,但是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以后一定会向人工栽培的方向发展”。

庞玉新说,特别是不少南药喜阴,适合在林下种植,而海南橡胶林、槟榔林等林地丰富,有足够的土地资源。

业内对中药发展前景也看好。据中国中药协会数据,2013年,我国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2.168万亿元,其中,饮片和中成药收入6324亿元,增幅达到20%以上,占医药总收入近1/3。

大健康产业也为海南南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养生产业也开始出现萌芽,海南很多南药药食同源,可以开发养生保健食品。

可行性?

产量低如何破

以“海南”取胜

以质量赢口碑

产量不足,可用质量来补,加入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做出品牌,如白沙的山兰米,吃的不是米,而是爱情

海南不少特色农产品,之所以逐渐“消失”,低产是主要因素之一。

比如,具有海南特色的陆稻,在1954年种植35万亩,后被推广,1956年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但是,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陆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到1990年仅存6万多亩。

鸭脚粟和狗尾粟等小米的命运也是如此。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孟卫东说,虽然鸭脚粟品质不错,口感好,但是生长周期长,120多天,产量也极低,1960年代大面积种植时,亩产只有40公斤-80公斤。

不过专家表示,过去由于农产品短缺,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大面积推广高产作物,而忽略了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的意识也从“吃得饱”向“吃得精”、“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一些有特色的农产品是有发展潜力的。

王俞春就认为,产量不足,可以用质量来补,加入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做出品牌,也能够有很好的效益。像黑龙江的杂粮产业就很成功,有个品牌叫“知青部落”,很多当年的老知青看到后都买些回去品尝。

而白沙开始尝试打造山兰米,也已初步取得成效。

“山兰米,吃的不是米,而是爱情。古时,阿山和阿兰这对黎族年轻男女,发明了在山坡石缝中种稻谷的技术,后人就把这种米叫山兰米。”去年,白沙宏润实业有限公司推出“爱情米”概念,每盒2斤装,内有一包黑色的山兰米和一包白色的山兰米,分别代表阿山和阿兰,一盒售价达206元。

种植端,也开始被拉动。白沙青开老村村民吉亚才说,2010年村里还仅零星种植10多亩,而到了2011年种了50亩,现在种植400亩。

“价格也较高,2011年山兰米收购价是7元/斤,2013年则达到10元/斤。一亩山兰地能收获200斤谷子,加工成140斤山兰米。每亩综合效益超过水稻。”吉亚才说,“种山兰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质量安全有保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

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商品一直是短板,旅游商品收入仅占旅游总收入的10%-20%,而旅游发达地区则在30%-40%。业内人士表示,可以包装一些海南本地特色农产品,丰富旅游商品。

加工弱如何破

科研企业对接

丰富烹饪食谱

深加工不一定需要大工业,可以学习台湾,在乡村开展小作坊加工,将农产品加工成特色产品,而不是标准化的工业品

香草兰巧克力、香草兰香水、香草兰酒……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产品展示厅内,最新的香料研究产品一字摆开,它们正期待走出这间狭小的屋子,走上企业生产线。

明星作物的陨落,证实了农产品不走深加工之路,就无法提高其附加值,难以闯出大市场。然而,我省农产品加工环节依然薄弱,在逐渐“消失”的农作物“复活”之路上,又该如何破解?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其实在科研方面,不少海南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只是没能与企业对接上。

“虽然我们研究出了很多新产品,但是目前和我们接触的企业感兴趣的多、行动的少。”热科院香饮所产品加工研究室谷风林博士叹息道,“还得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寻找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对接。”

又如腰果产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循精和海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李从发均表示,腰果仁、腰果梨、腰果壳等加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部分加工产品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生产。解决加工环节的薄弱,很大程度上在于有企业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成为“市场上的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应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科研和企业对接。

“其实深加工并不需要大工业,可以学习台湾,在乡村开展小作坊加工,将农产品加工成特色产品,而不是标准化的工业品,反而更有竞争力,准入门槛也不高。”海南力神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林说。

“很多加工,合作社就可以执行。如果加工量大或机械成本高,合作社也可找工厂代加工,然后贴上自己的品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欧阳欢说。

“烹饪也是加工,对于食用农产品可以丰富烹饪手法,以弥补加工的不足。”有专家介绍,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食堂,开发了木薯的十多种烹饪手法,有木薯糕、木薯汤、木薯饼、蒸木薯、水果木薯等,非常丰富,足以吸引消费者。

长期研究香蕉产业的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柯佑鹏,就研究了数十种香蕉美食,他认为,烹饪手法的不同,可以将食物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也能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风险高如何破

以市场定种植

以企业带农户

稳定市场首先要做到供给平衡,不能无理性地跟风,根据市场有规划扶持产业

农民“一亩三分地”,为了生活,总是趋利避害,种植价格高的作物。然而,农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无法抵抗市场风险的农民,价高种植、价跌砍伐。

热带作物,大多数属于多年生,三年后才有收获或者进入高产期,但是,农产品的价格周期,往往等不到三年。专家表示,相比内地农业,海南农业更需要稳定。

昔日的明星作物陨落,市场波动是一大原因,在“复活”之路上,需要降低市场风险,让产业稳定而可持续。

目前,白沙黎族自治县正在尝试恢复种植四大南药的另外两种———砂仁和巴戟天。白沙县副县长周秋平说,减少市场风险,首先要做到供给平衡,不能无理性地跟风。“白沙的做法是,以市场定产量,以加工定种植,以企业带农民。首先完善产业链,然后根据市场有规划地进行扶持。现在,白沙两家南药厂正在建设当中,由他们带动农户种植。”

周秋平说,市场很容易被不良企业绑架。“一些只想从种苗中获利的企业,往往最初两年,提高收购价,促使农民大量购买种苗种植,量大后跑路,导致农民亏损。”他表示,要逐渐实现农民专业化、组织化,摸清市场,也摸清家底。

“稳定市场,也需要建立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海南农科院专家王丁说,“企业应该着眼于长远,降低农民的风险,才能可持续。”

兴隆咖啡振兴的其中一条方式,就是走种植、加工、销售、休闲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兴隆农场职工曾祥峥承包了120多亩地种植咖啡,所收获的咖啡自家采摘加工,并打出自己的品牌。

“调制一杯200毫升的香浓咖啡所需的咖啡干豆约为10克,每杯咖啡的售价可以卖到20元。换句话说,1公斤咖啡豆经过品位提升可以卖出2000元,而一公斤咖啡豆原料市场价仅20元。”曾祥峥说,“很多时候地头收购价下跌,并非是终端产品售价变化,而仅仅是原料供过于求,市场无法消化更多,导致农民降价销售。”

专家建议海南建

农业历史生态博物馆

让消失的

农作物永存

并非所有“消失”的农作物都值得重新种植。

不过,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认为,历史应该被记住,农业应该被重视,海南应该建立农业历史生态博物馆。

例如棉花,现在长江流域以及新疆种植比较多,江浙以及广东在纺织业方面也遥遥领先。专家表示,海南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可能性不大,一是适合海南气候的新品种不多,二是海南纺织业衰亡。但是可以通过历史生态博物馆,复原海南的纺织历史和技术,借助历史普及,也可以将黎锦、琼布打造成海南旅游商品。

如今,我们看到的海南农业,与古代已经大不相同。不仅过去大宗农作物到了今天已经衰亡,也有很多今天看似理所当然的大宗作物,而在古代其实是极其短缺的。

例如,冬季瓜菜,现在海南每年都会向全国供应300多万吨新鲜瓜菜。但是,在历史上很长时期,海南蔬菜品种非常单调,长期依靠岛外供应。

海南大学副校长傅国华教授表示,海南农业的发展与变化,跟海南人口迁徙相关。“海南是一个移民岛,每一个族群进入海南,或多或少带来一些新的种植品种或种植方式。”例如,明朝时期交通方便,加上朝廷对海南岛实行屯垦戍边,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也带进了大量的作物新品种。史料记载,那时,海南岛粳稻有54种、糯稻23种,大麦、小麦、荞麦、玉米、番茄、洋葱等物产也被引入海南岛。

(本报海口6月11日讯)

那些“复活”的大宗农作物

作 物

历史辉煌时期

低潮时面积

现在面积

种桑养蚕

汉至清

本岛女子主业

消失

种桑1.5万亩

产茧66.1万斤

槟 榔

明清贡献

本岛税收1/3

1970年代仅万亩

120万亩

咖 啡

23万亩(1988年)

2008年仅2070亩

近2万亩

制图/石梁均

http://hnrb.hinews.cn/html/2014-06/12/content_5_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