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助力中原农业腾飞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在电脑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

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千百里外看麦收

6月初,正是商水县三夏大忙的季节,全县120万亩小麦收割,丰收的喜悦在乡间涌动。

在数百里之外的郑州,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郑国清拿出一部手机,点击几下,商水县舒庄乡繁忙的麦收视频开始播放。

这是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设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今年省农科院刚刚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可以监控约1000亩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郑国清说,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映入眼帘。

省农科院承建的这一项目2012年开始建设,如今已在4个县设点,按照规划未来全省将布设30多个监控点。

由省农技推广站建设的“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项目,也是类似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目前该项目在我省已经建成小麦远程监控站点24个,基本代表了全省不同的小麦类型区。我省一些省辖市也在积极行动,其中鹤壁市大田智慧物联系统覆盖面积已达62万亩。

给农田装上“千里眼”,上代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正逐渐走近农民身边。三夏大忙时节,随着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虚拟的网络上一场中原麦收也在如火如荼进行。

农业生产好帮手

随着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的建立,西平县二郎乡张尧村农民种田有了“新式武器”。

“农民生产遇到疑难问题,本地技术人员解决不了的,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可以请教省里的大专家。”西平县农业局总农艺师杨新华说。

目前,我省建设的各类农业远程监控系统,除了可以看到实时画面,还能实时监测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管理系统中,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对症下药,给出管理意见,指导农民生产。

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种粮大户唐全合的农田里如今用上了大田智能物联系统。去年的一场倒春寒,他提前就接收到了低温预警手机短信,及早采取防冻措施,获得了小麦亩产近1400斤的好收成。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准确掌握农田墒情、虫害、养分,实现科学田间管理,让农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郑国清说。

商水县目前共建成三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专家通过系统及时提出各种建议,农业种植信息化让种粮大户尝到了甜头。“今年小麦籽粒饱满,产量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一亩能收一千三四百斤。”商水县天润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天才说。

未来潜力巨大

物联网与农业的神奇结合,正在古老中原显示其巨大魅力。

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对项目示范区2012年至2013年小麦进行了对比试验,示范区平均比非示范区亩均增产小麦26公斤,节约化肥成本30元。鹤壁建设大田智能物联系统后,农业信息化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15%以上,实现增收1.364亿元。

但在许多专家眼中,农业物联网技术只是刚刚崭露头角,未来还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商水县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目前只是做到了可视可对话,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商水县挂职的省农科院李秀杰副研究员描绘了智慧农业的诱人前景,随着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提高,未来将会达到可控阶段,即轻点鼠标实现浇水施肥。

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新明说,在我省的高标准粮田建设中,如果能拿出1000万亩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的效益将非常可观。按他们多年来在滑县每亩地增收40多元的实践计算,1000万亩就能增收4亿多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以农业物联网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技术体系。在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我省正在快马加鞭、奋力前进,打造更富魅力的“中原粮仓”,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