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专家--茹振刚

中国教育报, 2009年10月17日

国家小麦工程中心客座研究员、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主任

半百之年拥有这些“显赫”头衔的茹振钢教授,相继培育出了家喻户晓的“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等。保守估算,累计种植已经超亿亩,增产效益达30多亿元。以2009年为例,仅“百农矮抗58”一个品种增产就在40亿斤以上。

40亿斤是什么概念?可以养活1000万人——这仅仅是增产的部分!

为了这些收获,茹振钢用了近30年的时间!

几乎每年春节都与田野为伴

金秋时节,在河南科技学院的小麦实验室里,茹振钢教授正带领几位助手对几万份育种材料进行室内考种和综合评判。“这是用美国优质小麦、俄罗斯抗病小麦和我国高产小麦杂交育成的新品种,前期在大田表现株叶形好,抗冻又抗病,通过室内考种,籽粒饱满,色泽亮白、蛋白质含量高、面团质量好,将来肯定会高产……”茹教授兴奋地告诉记者。

“小时候,我几乎没有吃过饱饭。所以,我选择学农,让土地生金,让人民丰衣足食,成了我一个挥之不去的梦。”茹振钢说,“从选择学农到师从小麦专家黄光正教授,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育种枯燥,需要坚持不懈地忍耐和等待,茹振钢几乎没有过年过节的概念:春节正是到实验田里观察和鉴定小麦抗冻性、抗旱性的好时机,五一前后正值小麦杂交授粉的紧要关头,国庆节刚好又到小麦播种的时候了!一年又一年,茹振钢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

正是经历了这种人生历练,到1988年5月,茹振钢全面挑起育种事业的重担,将黄光正教授的遗愿传承下来。

20年来,他这样“分配”自己的青春:

主持“抗病虫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九五”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

参加“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筛选与种子加工技术研究”——国家重点项目;

承担“优质抗病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研究”——国家863项目……

茹振钢瞄准国际尖端育种技术,建成了小麦抗蚜虫育种新体系,育成抗病虫优质小麦品种“百农64”、“百农160”等,为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提供了环保型的优质种源……

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的“百农”系列良种展示长廊,茹振钢如数家珍,指着每一个样本,富有诗情地说:“我装点大地近三十年,关键是要早早把握人生的春天!”

精心育种换来农民丰收   

心物,佛家常用语,茹振钢用来表达自己从事的育种事业。搞小麦育种,在茹振钢看来,是他和土地的缘分。

“我小时候,一亩地里能够打出三四百斤小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现在想想,科学技术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多么重要!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农业科学家,我们怎么奉献都不过分。”

茹振钢不仅富有激情,更富有诗情。他中外诗歌都读、都爱,能熟练地大段背诵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诗作。

谈到高兴处,茹振钢捧出了他珍藏多年、封皮已经褪色的笔记本。1987年1月15日,他写了《梅花迎春》:荒野只身浴冰霜/手捧心物暖肝肠/一盹送去大天亮/春来冬隐万花香。

茹振钢说,1987年是他育种路上最艰难的一年:导师病重,自己也疾病缠身,能否坚持下去是个考验。为此,他鼓励自己,为了自己的心物——小麦育种事业,要充满信心地坚持下去!

这一坚持,就是近十年——直到1996年9月,由他育成的抗病虫优质小麦品种“百农64”终获成功,当年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累计种植达7000万亩,被育种界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麦品种!

1996年9月5日,教师节前夕,河南省长垣、封丘、延津等地因种“百农64”而亩产首超千斤的农民,自愿集资购买了一辆小轿车,敲锣打鼓送到学校,要当面感谢为他们带来丰收的科学家。茹振钢将车当场转赠给学校,一时传为美谈!

这一年,茹振钢成为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继续大跨步向培育“高产、抗倒、抗冻、抗病、优质”的小麦良种进军!

尔后,他的又一心物——“百农矮抗58”获得成功,经受八级大风不倒伏,苗期耐零下16℃低温不减产,抗小麦主要病害,中筋优质、高产稳产,广受评审组好评,荣获国家区域试验第一名、国家生产试验第一名,在河南、安徽等省区大面积推广。

2008年7月,河南省启动了“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的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的重大科技项目,当年秋播,“百农矮抗58”种植面积达到1300多万亩,成为河南省及黄淮南部麦区的第一大小麦品种!

上个世纪80年代给黄光正教授当助手阶段,茹振钢做了两件当时看来有些“发狂”的事情。一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系统地研究了生态育种理论,二是着手探讨网络代谢理论。

什么是生态育种理论?茹振钢解释说,一般来说,一个品种总有适应它生长的地方。比如在长江流域种小麦,就要求根据环境条件、根据必备性状来选择品种。选择什么样的品种,主要在于其基因性。

网络代谢理论则是指物品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情况。“我们的‘矮抗58’,就是网络代谢研究的成果。”茹振钢这样解释他的小麦科研新品种的科技内涵:“矮抗58”已经具备了以下自身调节功能——当气温适宜时,它的叶片呈浅绿色,充分利用太阳光的温度,愉快地成长着;当遇到低温时,它的叶片会变成深绿色,以便尽可能多地吸收温度;气温更低时,它的叶片会变成紫红色,其吸收温度的能力会更强。假如气候更为严寒,实在抵御不住了,它还会自动将一部分叶片变白,以牺牲掉这部分叶子的成长为代价,损伤一部分细胞,变成一层保护层,保证剩下的叶子待气候适宜时能够足以供给茎杆的成长……

他很享受小麦育种中创造的过程

在常人眼里,科学研究很枯燥,甚至很无味。但在茹振钢的眼里,科学研究包含着许多滋味。

平时,他喜欢利用工作的闲暇走到曾经千百次走过的田野里,仰面躺倒在大地上,完全放松地融入自然、体验自然。他的诗歌,也常在这个时候打出了腹稿。

绿油油的麦子,丰收在望的麦子,风中的麦子,阳光下的麦子,麦子一样样都长得错落有致。这些情景,茹振钢表达成诗的感觉,是一种静态的美。茹振钢说,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从幼小的生命体到成熟的生命体,一天一个样儿,这是动态的美。

茹振钢重视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我的论文是以希望的田野为纸,写在丰收的大地上!”茹振钢经常穿梭于田间地头,与广大农民交流沟通。“老百姓因为种我们培育的良种,不用担心这样那样的天气变化,都能高产,那心里该是多美呀!”

耐寒耐旱,抗病抗虫,高产优质,只管种下,静等收获——能让农家有这种享受的种子才是良种,而对于培育出这种良种的科学家而言,育种过程的累,反而表现出动静结合的、富有意蕴的一种大美!

“这是一个享受创造的过程,这种状态和意境他人难以享有。”茹振钢说着,无意地舔舔嘴角,得意一笑,科学家的童真一览无余。

有了这种状态和意境,他的目光看得更远:小麦良种培育要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茹振钢说:“要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当今研究未来用,储备好30年甚至50年发展之所需,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为此,茹振钢切入了生态育种、形态构型的新思路,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适应性仿真研究,加强小麦遗传调控、品种创新、品质分析、生产应用研究等工作。

大地绣春30年,一路走来一路歌。茹振钢率领他的团队,相继培育出了家喻户晓的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等,累计种植超亿亩,增产效益达30多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