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自给率约40%,科技创新油菜承担重担
发表日期:2014-06-11 12:01AM 阅览次数: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最发愁的事,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亏本不再种油菜,最后咱中国人的‘油瓶子’却是攥在外国人手里。”每次遇见王汉中,只要聊起油菜,平时笑眯眯的他,总会不自觉地“愁上眉梢”。 王汉中,国家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 记者不久前获得的两组数据,印证了王汉中的“忧愁”—— 我国食用植物油年消费量目前已突破3000万吨,但国产食用植物油产量却常年徘徊在每年1000万吨左右,致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只有约40%,60%以上依赖进口,严重威胁着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 传统油菜生产(人工直播种植),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成本每亩约185元,人工成本(10个工)每亩约800元,每亩生产成本合计985元;按传统生产高产水平亩产180公斤、每公斤菜籽5元计算,每亩收入900元;对照成本,农民每亩亏损85元。 “这样的后果,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植油菜!”王汉中在多个场合这样焦急地“呐喊”。 然而,5月中旬的一天,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夹竹园镇,记者再次见到王汉中,这位“油菜专家”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这一天,他和他的团队花费多年心血,研发推广的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在夹竹园镇万亩油菜示范区一“亮相”,就博得一片喝彩声。 老贺的兴奋 夹竹园镇观音寺村的农民老贺,因为种油菜亏本,这两年一直在城里打工。这天,他一早就来到万亩油菜示范区的地头,和许多村民一道,用心地听农技专家们讲解由9项技术组成的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 “前茬水稻收割前15天,将稻田排水落干,水稻收获后晒田3~5天,利用联合播种机抢墒播种、开沟、施肥、覆盖,后期排水要流畅。这样的话,出苗率能提高20%~25%,苗情还整齐,长势不会错。”荆州市农科院的专家们耐心介绍着其中的土壤适墒管理技术。除此之外,机械化品种、密度调控、缓控释全营养一次施肥、联合机械播种、芽前封闭除草、“一促四防”、机械收获和秸秆快速腐解等技术,也分别由专家向闻讯前来的村民们一一讲解。油菜地头,油菜播种机、低空喷雾遥控飞机、联合收割机、分段收割机、全自动化旋耕机一字排开;一架低空喷雾遥控飞机,正在油菜田上空来回飞行做着示范;不远处,几台收割机正发出轰鸣声。 王汉中告诉记者,“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研究,主要针对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和技术集成度差的瓶颈问题,对品种、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机械等方面的优势技术、产品和装备等9项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并向农民进行示范推介。 “过去累一天,一个人也就收一亩地,有了收割机,十几分钟就行了!”老贺看得真切。 荆州市农科院的欧阳敦军常年在地头和农民打交道,他告诉老贺,收割机在作业时,还可以将油菜秸秆就地粉碎,并喷施复合生物菌剂加速秸秆腐解,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后季菌核病发生。 “这样就不用再烧秸秆了!”老贺一脸兴奋。 种油菜能挣钱吗? “如果挣不着钱,老贺是不会回家种油菜的!”王汉中说。 近年来,我国油菜传统种植模式因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益和效率低而难以为继。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院士告诉记者:“我国油菜主产区的机耕率仅为37%,机播率仅20%,机收率仅16%,每亩用工达10个左右。所以,开展油菜生产技术模式创新,是当务之急。” 2012年,农业部将油菜纳入到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计划,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一起,统一部署了增产模式攻关。紧接着,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专门安排了“油菜增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课题。作为该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王汉中所在的油料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科技攻关。 “缺少适于机收的品种,是制约油菜生产机械化的重要瓶颈。”吴孔明说。油料所选育的新品种,是世界上首个集高含油量、强抗裂角、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也是目前最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目前已在湖北、湖南、江西,建立了5个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基地。 在地头,欧阳敦军给老贺算了一笔账:采用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后,菜籽实际亩产可达210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5.5元(新品种的菜籽含油量达49%,其收购价格可比一般品种高10%以上)计算,每亩种植收入1155元。扣除机械、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成本每亩约425元、人工投入每亩60元(清沟排渍),每亩纯收益670元左右。“种油菜是我们公安县的传统了,有了靠谱的技术和机器,我肯定还要回家种油菜!”老贺对记者说。 供给如何平衡?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农业部门工作了30多年,和王汉中一样,他对我国食用油安全的忧虑已非一日。 “油料已成为我国对国际市场依存度最大的大宗农产品。”陈萌山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 1993—2013年,我国植物油消费量从763万吨增长到3081.4万吨,增长了303.8%;人均年消费量从6.4公斤上升到22.8公斤,超过世界年人均20公斤的水平。与此相反,近5年来,我国油料(含大豆)播种面积基本在3.3亿亩左右徘徊,产量在4700万吨左右起伏,植物油年产量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食用植物油供需的缺口逐年增大,导致我国油料和植物油进口剧增,对国外的依存度迅速上升,2012年我国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净进口466.5亿美元,是造成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目前只有约40%。我认为,40%已经是维持社会基本需求的红线,是保证我国植物油供给基本安全的底线!” 至于为什么选择“油菜”来承担这副重担?陈萌山道出了原委:“近年来,我国围绕油菜的多项科技创新,已经能够支撑这副重担。” 陈萌山为此一口气举了5个例子:一是油菜杂交研究世界领先;二是三熟制极早熟油菜品种创新领先;三是油菜高含油量育种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四是率先创建了适合亚洲稻作区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五是领先开启了油菜后基因组时代,全面提升了我国油菜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华中农业大学的傅廷栋院士也一直主张让油菜来担当重任,他的理由是:在国产油料作物中,油菜能利用南方冬闲田生产,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地;油菜还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理想的轮茬作物,种植油菜后,可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释放土壤中磷元素,熏蒸灭杀土传病原微生物,降低粮食作物的病虫危害,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我国长江流域约有1.5亿亩冬闲耕地和滩涂,如果有效利用,可增加6000万亩以上的油菜面积。 但愿农民老贺“要回家种油菜”的心愿能尽早实现。(记者胡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