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招聘意向
张世煌中国玉米博客,2013-08-22
越来越多的企业向我述说人才之困。这类呼声听得多了,我就想应该做点什么,帮助企业从国内外招聘玉米育种人才。
有志于商业育种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不限学历,不限年龄,不限时间,只要有实际能力,最好有商业育种实践或虽然刚毕业不久,立志从事玉米商业育种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任何时候都可以请求帮助,我将根据你的意愿和能力,推荐到企业去。
一些青年人可以先到我的课题组临时就职,待积累了经验再转入满意的企业。欢迎中青年育种者临时加盟,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其前提是你对自己要有信心。
欢迎海外人士加盟中国种业,当前最需要常规育种人才,而且在国外企业实习或工作过一段时间,体验过商业育种的管理经验,这类人才很受欢迎。各类人才回归都要深入了解和考察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招聘海外人才的实力,因此双方都要有耐心。
中国企业正处于资本积累和上升阶段,实力还很弱,没有能力大规模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因此求职机会较少。国家对转基因产品尚未放开,企业尚处于人才和技术储备阶段;将来放开转基因产品,可能会调整战略,需要有产业经验的高端人才。海归教授去企业,可能会不适应,最好到大学或国家科研机构去谋职,做些寂寞的基础研究比较合适。中国科研机构的评估机制很浮躁,而海归学者比较容易应对,倒可以静下心来做一点基础研究。
企业需要优秀而有产业经验的人才,不能只有书本知识,而忽视产业经验,更不能连理论知识也残缺不全。
好品种要找对好企业。现在,企业找不到好品种,而许多不错的品种却开发得不理想,甚至好品种审定不出来。品种开发不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将尽可能帮助基层科研机构和社会育种者把优良新组合推荐给实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后者可提前介入品种试验和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或社会育种者都要慎重地评估新品种。通过这些途径帮助有实力的企业快速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可以推荐多种选择,但不介入谈判。
好企业要找对育种家。企业招聘人才要仔细了解育种家的经历和把握育种方向的实际能力。不是每一个育种者都能管理好商业育种团队。实践证明,若研究方向错误,企业投入多少钱做研发都难有成效。如果坚持高秆大穗晚熟和稀植的育种方向,坚持“超级”、“零缺陷”和“强优势”这类忽悠人的骗人鼓噪,那不是商业育种,企业往里面投多少钱也无济于事。这已经是惨痛教训。优秀的领军人物要有跨国公司的产业经历,那些人一般不会受国内错误思潮影响。企业商业育种的领军人物必须懂得产业技术链(pipeline)这个概念并有能力付诸实施,这是对商业育种领军人才的起码要求。
中青年科技人才加盟中国种业建设,脱离原工作岗位,应遵守职业操守,不偷带育种材料,以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应聘。目前,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多数育种材料很难改良,不适应未来育种需要,不值得为偷拿这样的育种材料而丢失诚信。海归人员不要冒犯知识产权,尤其不要把转基因自交系带进国内,那样的话,两边的名誉都会受损。这句话绝不意味着好材料就可以偷。未来的企业越来越不愿意卷入知识产权官司,企业的信誉输不起,还是独善其身的好。如果发现国外有好品种,适合国内需要,海归人员可以牵线搭桥,通过谈判,获得生产经营授权,合作开发品种。
中国少数优质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能力建设,不会看重来路不明的种质。我们已经从美国系统地引进解密的商业自交系,代表的育种水平越来越先进,利用这些种质改良少数优秀的中国自交系,一定能够培育出与跨国公司不相上下的新一代自交系和杂交种。
我写这个招聘启事不是专为某一个公司,而是面对中国很多企业,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质,但都想为发展种业做点事情,而不仅仅是赚点小钱的那些公司。需要帮助的公司遍布玉米各主产区。但我们要集中有限的力量帮助较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希望扶持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研发型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