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苗情远程监控物联网平台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持的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项目工作会议在安徽省桐城市召开。
据项目首席专家孙忠富博士介绍,小麦作为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分布面积广、生长周期长、遭遇的灾害多,如何快速准确监测小麦苗情长势、灾害发生过程及对作物的影响等,并及时为生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信息,一直是政府管理部门和生产者关注的重大问题。而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和“稳定传输”通信技术的特点,可以快速精准获取信息,为实现综合的“智能应用”决策管理构建系统平台,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提升信息化水平意义重大。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动物联网的发展,2010年将其正式列入国家新兴发展战略。“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正好于2009年启动,幸运地成为我国物联网尤其是农业物联网技术早期实践者和引领者,参与和见证了我国物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历程。
项目启动以来,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平台,通过现代微电子、传感器、网络通信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研发和优化集成,形成了系列监控设备产品,并陆续在东北、西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4大麦区布设安装,目前监控站点已突破上百个,构建了覆盖全国主要麦区的独具特色的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了项目的重大跨越。通过该系统,可快速准确监测土壤和气象、小麦苗情、墒情和灾情等数据信息,融合作物管理知识、作物模型、灾害指标等专家经验,就可以实时远程监测和诊断小麦苗情和灾害的动态,提供智能化自动化决策管理,因此被农业技术人员形象地称为小麦苗情和灾害监测“千里眼”和“听诊器”。
项目实施以来,除了构建一定规模覆盖度的硬件监测网络系统,在智能诊断专家系统、基于智能手机(包括手持PAD、LED显示器等)监控预警系统、辅助数据库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等关键软件技术上,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通过硬件与软件的深入融合,系统的实用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不断为政府相关部门、一线生产单位、科研院所等提供最直接有效的信息服务,在小麦的生产管理和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日趋明显的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以来,发表各类论文近百篇,取得各类获奖成果11项,申报和获得软件著作权和专利近40项,技术培训各类人员1万5千多人次,累计示范应用面积近1亿亩,获得经济效益数十亿元。项目研究成果正在不断扩大应用,其科技示范引领和经济效益等也非常显著,多次得到国家级媒体、地方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专家表示,将物联网技术首次应用于小麦苗情监测和管理过程中,技术代表性强、示范性好,具有较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包括明确和培育好重点用户、扩大用户群、提高主动服务意识等;优化和完善软硬件系统平台建设,“研”和“用”同步并进;不断跟踪和引进最新技术成果,重点在数据分析、智能诊断、服务应用上再上一个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