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壤改良交亮丽成绩单:3年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

经过3年的艰苦建设,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红壤生态修复、新型肥料、水土保持和生物资源利用等工程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中心累计承担各级各类项目71项、承接工程技术化服务项目512项、完成土壤、植株、水样等检测项目23339项次等,为我国红壤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红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遍布我国十余省区,占我国农用土地近30%,其农业产出值占我国农业总产出值50%以上。由于种种原因,红壤酸粘、土层变薄、生态退化、养分贫瘠失调、连作受阻等隐患日渐明显,学术上称之为原生障碍因子和次生障碍因子的集聚,严重阻碍着红壤农作物的良性生产。
2011年1月,科技部批文正式设立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以开展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发、建立红壤改良工程技术体系为基点,逐步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放式红壤改良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形成技术聚集和孵化推广的基地、高端研发人才的培养基地,促进红壤地区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3年来,中心建设者在组织管理、研发中心及中试线与示范生产线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开放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狠下工夫,其项目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转移、辐射及扩散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按照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中心在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密切合作的同时,重点新建了国内领先水平的物化产品研发基地、红壤改良技术中试基地和生态高值试验基地,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红壤改良技术链。
据统计,3年来,中心共研发、集成各类科研成果和技术近百项,在赣、湘、闽、徽、鄂、桂、琼等省区推广红壤改良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和集成示范逾900万亩,新增产值和综合经济效益逾12亿元,在全面完成中心项目建设计划任务的同时,展现出大面积红壤改良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