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盆地渐新世古气候变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渐新世一直被认为是新生代生物演化和气候变化转折点,涉及到青藏高原早期隆升和亚洲干旱-季风气候系统起源等重要基础科学问题。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州盆地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硬碰撞开始沉积了一套厚层的红色河湖相沉积物,并富含哺乳动物化石,是开展该类科学研究的关键地点。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对该盆地渐新世地层孢粉的研究发现:在渐新世早中期,兰州盆地植被主要以中生的乔木类为主,主要有山地生长的铁杉属、云杉属以及喜热的罗汉松科等针叶类;有低地生长的栎属、椴属等阔叶类。在低平或者雨影区生长的耐干旱分子很少,主要有白刺属、藜科和麻黄科等。这些孢粉组合特征表明兰州地区在当时海拔不高,无法支持高原在渐新世以前就已隆升到当今高度的学术观点。科研人员利用共存法进行气候定量重建,结果表明该地区年降水量基本上达到800mm,和现在长江中下游年降水量相当(年平均温度也基本相当),进一步表明在渐新世早中期,东亚季风已经出现,并可以达到兰州地区,从而拓展了过去认为季风在晚渐新世-中新世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观点。

该项研究对认知和研究新生代早期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季风的演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文章链接

丰富的孢粉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