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民族种业产业化的先行者

李登海:民族种业产业化的先行者

■ 人物档案

李登海,山东莱州人,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在国内,李登海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刘羊旸

他是农民育种家,40余载坚持不懈开展玉米高产攻关,一次次刷新世界和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他是民族种业产业化的先行者,自力更生创办国内首家育繁推一体化民营种子企业。他就是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者李登海。“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评活动近日在京揭晓,李登海入选“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美国农民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

李登海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儿时忍饥挨饿的经历让他对土地充满了期许:生产更多粮食让人们吃饱饭。1972年初春,担任农技队长的李登海从一份报告中得知:美国玉米最高亩产纪录已达到1250公斤。而当时,中国玉米亩产只有100至150公斤,仅相当于美国的1/10。这,深深地触动了李登海。

面向大海,李登海立下誓言:一定要开创中国玉米的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从此,李登海便踏上了探寻中国玉米高产之路。在开展玉米高产攻关之初,李登海团队“一穷二白”:没肥料,他们拾畜粪、积绿肥;缺良种,他们通过品种对比试验,选择当时表现最好的玉米种。李登海边试验边总结出“六个一致”的种植经验:种子大小一致,播种深浅一致,施肥多少一致,种肥距离一致,墒情优劣一致,管理措施一致。

李登海选用“烟三10号”培创玉米高产田,获得丰收,玉米亩产达到1024斤,在国内首次超过千斤。这让他看到了玉米高产的潜力,也使他认识到,靠传统农家种创高产没门,要开创中国玉米高产之路,必须选育出高产的玉米杂交种。

历时8年,李登海选用了100多个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累计在140多块1亩以上的高产攻关田进行试验。通过艰辛探索,他终于找到了中国夏玉米高产的育种方向。在1979年培育出了“掖单2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9公斤的新纪录。

“美国农民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李登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玉米高产攻关道路上勇往直前。

怕蚊子叮,头上套一条麻袋;怕毒蛇咬,脚上也套一条麻袋

在北方,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在海南一年则可种三季。为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隆冬,李登海带领几个同伴,背着咸萝卜丝和猪油来到海南省陵水县的一个小村庄。没有住处,上山砍树枝搭窝棚;没有床,铺稻草;没有电灯,点油灯;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铁锅,煮咸萝卜丝面疙瘩吃。

“一想到培育的玉米种子能让全国人民都吃饱饭吃好饭,再苦再累也值得。”李登海在一个又一个困难面前,始终斗志昂扬。

为了防止水牛跑进地里糟蹋玉米苗,他就上山砍来树枝圈起篱笆墙做围栏;在玉米地里进行人工授粉,全身时常被玉米叶子划得血迹斑斑;夜里常常就在育种材料边的垄沟里、田埂上休息,怕蚊子叮,头上套一条麻袋;怕毒蛇咬,脚上也套一条麻袋……

辛勤汗水育出希望的种子。李登海开创出了从700公斤到1400公斤的夏玉米高产纪录和率先选育出了从700公斤到1500公斤我国最高产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

再为国家增加效益1000亿元

改革开放初期,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份材料再次触动了李登海:国外的玉米试验站和种子公司是搞产业化的,即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而我国则是农业科研院校搞科研,良种场搞良种繁育,推广部门搞推广,种子公司搞大田繁殖种和销售,各行其是,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

“为什么不能改革呢?我可以按照种子产业化的模式成立一个民营单位,不向国家伸手,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为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创出一条新路子来。”李登海想。

说干就干。1985年,李登海自筹2万元资金,招聘了10多名农技人员,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营科研试验站。后来,他创办了国内首家育繁推一体化的民营种子企业——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在2005年成功上市。如今,登海种业在全国有33个研发育种基地,11个总投资7亿多元的种子生产基地及加工厂。

李登海先后育出了具有高配合力的30多个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八五”和“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年最大推广面积占全国统计玉米种植面积的43.5%,占山东省玉米种植面积的82%。全国累计推广达10多亿亩,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

回望与玉米为伴的前半生,让李登海感到欣慰。今天,李登海又有了新的梦想:“后半生,我要选育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再为国家增加效益1000亿元。”

——延伸阅读——

听见牛叫就头疼

育种用的种子是李登海的心尖子,谁要是给他动了、毁了,那当然是伤透了他的心。有一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种到地里的种子破土了,李登海一天看好几会。有一次到陵水县城买东西,傍晚才回基地,急忙赶到育种地去看他的宝贝。这一看不要紧,黎族老乡的两头水牛把地里的玉米苗啃食、踩踏得一片狼藉!李登海脑袋“嗡”的一声,两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了荔枝沟黄昏的宁静。从此后,李登海落下个病根,一听见牛叫就头疼欲裂。

李登海爱唱歌,尤其是喝了点酒的时候。不过李登海经常唱的大多是些老歌,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什么的,现在的年青人几乎没人会唱。兴致高的时候,李登海最爱唱《三百六十五里路》,边唱边自己挥手打着拍子,满怀深情,“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每当唱到此处,李登海都情不自禁双眼噙满泪水,他说,这首歌就像是专门为我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