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缩小与跨国种业企业差距 推动种业领域企业重组
发表日期:2014-06-04 02:02AM 阅览次数:
相较国外种子企业,由于准入门槛低,市场集中度不高,中国种子企业长期存在着小、散、乱的问题。中国种子协会2012年发布的一份美国农作物种业考察报告显示,2011年,全美涉及种子业务的企业有700多家,其中种子公司500多家。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的种子公司又多又乱,仅长沙一地便有7、80家种子公司。
“太多了我们的公司。你比如说长沙,有7、80家种子公司。全国有8000多,不得了。太多了。一多了就乱了,要规划一下。有些小公司,特别是皮包公司,要淘汰掉。”
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兼并重组,中国种子企业数量已经比3年前的8000多家减少了4成,但仍有5200多家;2013年,中国前5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占全国的30%以上。中国种子协会报告显示,前几位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种子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75%左右,而企业规模小,导致中国种子企业在资金、科研投入上,都比不过国外竞争者。隆平高科战略投资部经理尹贤文介绍说,“从资本的层面我们都比较弱小。孟山都一年的研发投入10亿到20亿美元。我们隆平高科在已经算国内不错的了,一年研发投入1亿人民币左右。”
另一方面,中国种业长期存在着科研同市场严重脱节的现象。传统上,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是中国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由于不参与市场竞争,科研成果并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科研力量薄弱,投入不足。上海种都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北方营销中心总经理郭超哲告诉记者,这与国外是全然相反的两种情况:“科研院校和企业有的时候是脱节的。像我们科研院所研究出来的东西可能确实是好东西,但是真正拿到市场上很难卖,卖不动。
记者:为什么呀?
郭:因为他们只是做研究并没有关注市场,他只觉得我这个东西好就可以。你的东西好,农民种了以后赚不到钱,或者当地不消费这种东西,农户第二年肯定不会再种了。你像国外大的企业既做市场,又做科研,它要根据市场来引导科研,假如市场要这种东西,那就让我的育种部门,育种的机构内部让他们来做,做完直接拿到市场去推。像中国是先研制出来,然后你去卖吧,然后我们再去找市场,我们是从底下往上走,他们是从上面往底下走。以市场为先导,再过渡到科研部门生产,我们从科研生产先走,然后再往市场来弄,这有点两个方向的感觉。”
中国有句俗语“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发展、壮大种业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自明。针对以上问题,2011年以来,中国国务院连续3年出台文件部署种业发展,有关部门也已采取措施进行落实。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说,“农业部面向企业建立了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设立了扶持企业的创新项目。科技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支持种业基础性公益性和前沿性研究,优先对企业研发成果进行后补助支持。发改委将在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中,对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予以倾斜。教育部继续通过公派留学项目支持企业科技人员的培训。”
余欣荣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投入,支持企业在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能力,缩小与跨国种业企业的差距,并推动种业领域的企业重组。希望到2020年,中国前50家企业的集中度达到60%以上,让中国的种业企业在国际种业企业里有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网)